2025年5月13日,上海市第五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吴蓉瑾团队)第5次研修活动在卢湾一中心小学顺利开展。本次研修的主题是“AI 驱动与教育智慧共生”,活动特别邀请到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带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主题分享,现场思维碰撞,共话智能时代教育发展新路径。
尹后庆会长在主旨演讲中,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给教育观带来的诸多变化。在知识观方面,智能时代的知识是人和人工智能通过与所处环境交互获得的信息或生成性意义建构,形成了众创共享的模式。学习观也转变为智联建构,学习者在智能环境中与同伴、教师及互联智能体协同建构知识。课程观则变得融通开放,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输,而是师生多维度互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学习内容也更加注重科学认知、技术体验、社会参与、文化觉醒和生命体悟的有机结合。教学观转变为人机协同,借助智能技术赋能,利用精准学习资源,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重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 。
面对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尹会长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他强调要培养年轻一代数字时代的能力,让数字化阅读与文本阅读共同成为他们的学习习惯。同时,要坚持 “知识联系生活,理论结合实际,学习观照实践” 的原则,强化学习者与现实世界的连接,借助智能工具开展更多创新实践活动。教育还应助力青少年心智成长,从精神层面促进其人格品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发展,并且传承发扬爱国情怀。
在“教师角色与能力调整”这个问题上,尹会长指出,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更要具备创新整合教育资源的能力,善于运用人机协同模式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教师要从“学”的角度构建新型教学关系,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情境建构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承担起学习设计、督促、激励和陪伴的工作。此外,教师要超越学科界限,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创造新型课堂,实现教学流程再造。当然,教师道德精神的示范引领、心灵情感的呵护陪伴等传统角色依然不可或缺,这些需要通过师生的密切交往来实现。
讲座过程中,吴蓉瑾名校长工作室的学员们专注聆听,认真记录要点,不少人还将关键内容拍照留存。报告结束后,工作室学员们仍然意犹未尽,热情高涨,结合自身学校管理与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积极向尹会长提问。“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平衡 AI 技术应用与传统教学方法?”“怎样引导教师快速适应人机协同教学模式?”等问题引发热烈讨论。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讲座干货满满,让自己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有了全新认识,也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清晰思路。
此次专题教研活动意义非凡,为“高峰计划”的学员们精心搭建了一个高规格、专业化的学习交流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学员们得以围绕“AI 驱动与教育智慧共生”主题,展开深度交流与研讨,为大家提供了一次聚焦不同教育阶段AI 融合差异与协同发展的宝贵契机。
未来,学员们将带着所学所悟,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助力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