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在线网 > 教育改革深化 办学质量提高 > 发展规划 > 正文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18-01-09    作者:
 

第一部分  学校基础

一、历史回顾

在日新月异的上海大都市里,有一条极其普通的小马路——淡水路,就像它的名字那样淡淡的、幽幽静静。淡水路在所处的街区总是仿佛喧嚣中的一片静谧之处,这在如今其西侧的重庆路已成通衢的南北高架和东侧的马当路已成新天地核心区域的情况下,更为突显。

淡水路上有一座优雅的建筑,灰色、沉静的混凝土线条勾勒着清新、亮丽的红墙,法式风格的教学楼掩映在葱郁的灌木中,这就是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良办学传统的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

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32年的华童公学。当时法租界的西北部早就有了法童公学和美童公学,因为租界里中国居民的日益增多,才有了南部靠近华界的这所小学,初建时还曾名为中国第一小学。萨坡赛小学在沪南的卢家湾地区,不属于闹市区,受城市格局波动影响小,学校教育环境安静,显得条件更为优越,因为学校的校舍和管理上乘,教育质量好,人们开始好评,都以能上这所学校为荣,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

19438月,法国宣布撤消租界,长达百年的租界史终于宣告结束。法租界改为上海特别市第八区,更改240条以法国人名命名的马路。但仍沿袭了学校名称,市立萨坡赛小学。

194510月,抗战胜利后,学校又改称市立第五区一中心国民学校,而市民仍习惯地称之为“萨坡赛小学”。

解放后,更名为嵩山区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改名为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学校在2000年扩大办学规模,将附近的合肥路第二小学并入,作为卢一中心小学分部,当时分部安排了五年级的师生开展学习、活动,但条件、设施简陋。2012年区委、区教育局作区内教育资源调整时,将分部改建为幼儿园。20092月学校由原来的淡水路416号老校舍搬迁至淡水路450号新校舍直到20125月,黄浦区、卢湾区合并,学校更名为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

学校九次更名,所处的淡水路也变化很大,有人评论说她经历了上海现代教育史的八十多年,几乎可以从中摸到百年来上海城市的脉搏。地处市中心,比邻中共一大会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我们一直坚持构建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并存的学校教育改革的框架,形成鲜明的具有时代特征、学校发展特点的办学特色。

近年来,我校在深入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实施情感教育。学校紧紧抓住了“情感教育”这一条主线,以情感人,用情育人,根据每一位师生的发展需求提供适切的,完整的教育,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二、现状分析

1、办学规模

20092月学校由原来的淡水路416号老校舍搬迁至淡水路450号新校舍新校舍总建筑面积为14371平方米,占地面积约6437平方米,其中地上6层,建筑面积为10280平方米,地下1层,建筑面积为3709平方米。屋面绿化1040平方米,地面绿化960平方米,绿地率为30%。室外场地1600平方米,机动车位49个,非机动车停车位100个。6层教学楼中有标准教室24个,专用教室16个。各楼层具体功能分布为:一层操场、底楼大厅、专用教室;二层为教室、教师办公室;三层教室、教师办公室;四层教室、教师办公室、专用教室;五层行政办公室、图书馆;六层大礼堂。

2017年,学校有38个教学班,1300名学生,教职工122人,中学高级教师13人,特级教师1名,市级名师后备3名,区学科带头人2名,区级骨干教师14名,校级骨干教师17名。

2、办学优势

学校先后开展了市级课题《构建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国家教育部课题《全面注入情感因素,系统构建完整教育——小学生情感感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重点开展了情感教育的研究,积极探索了适合小学生发展特点的情感教育实施途径和操作方法。龙头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校在管理、课程、教学等多方面的发展。而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新态势和新特点,市级课题《云课堂的学习分析与教学改进》的研究,促进我校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变革,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倡导信息技术助推学校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凸显情感教育特色,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学校连续多年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并被授予中国教育转型期十大变革学校、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全国中小学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中国教育特色项目学校、全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示范校、全国射箭重点学校、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基地、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上海市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验基地、上海市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验基地、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上海市德育先进集体等称号。

3、问题剖析

1)新老管理层完成过渡,管理合力需磨合。

随着原副书记兼副校长退休,新的书记兼副校长到任,新的学校领导班子形成一年,面临磨合阶段,希望在共同努力下,顺利度过新老班子交替期,新班子能够秉承学校原有的优良传统,但对于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需进一步明晰,办学特色需要进一步总结、整合、提炼,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办学特色。

学校原有的中层干部已由新任期向成熟期过渡,每年均有2名干部借调其他部门锻炼等任务,目前在岗的中层干部平均年龄在42岁左右,随着学校的发展,干部培养梯队待成型。

经过十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形成了一套教师工作的卷宗式评价,学校各项制度也日渐完善。但随着近几年绩效工资改革、岗位设置等工作的实施,新的问题会不断产生,学校的制度建设有待加强、细化。

2)德育活动品牌渐成系列,学科优势需强化

卢一中心小学多姿多彩的活动受到各界关注,而且已经逐步形成了品牌特色。相对与德育活动,学科教学的优势不够凸显。近年来学校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宣传缺乏力度,造成社会对本校教学质量了解不够,对于学校已实施的改革举措和即将开展的相关试点知晓率不高。

学校在语文、数学、英语、思品、音乐、自然常识、劳技、和心理学科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市区有一定影响。但在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方面优势尚不明显,没有获得过市级教学评比较高奖项,学科教学上存在的问题需诊断并改进、反馈。

3)师资队伍综合实力强,个体优势不明显。

在近几年中,学校培养了一批工作热情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中层、校级干部,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均到区内教育系统、各校担任干部,任教相关学科,起到了教学引领的作用。而就目前的教师团队来说,整体实力强,个体优势不明显。目前学校有一名特级教师、两名区学科带头人,对应学校需求,还要培养多名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

教师结构不尽合理,综合学科、英语学科教师饱和,甚至富余,语文、数学、体育等学科教师缺乏。部分30岁青年教师缺乏导师指导,几年里进步不大;部分40岁中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工作止步不前。

自“云课堂”研究开始,需要一批跨学科、跨界教师投入到一线实践,获得大量数据资料实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目前学校有一支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云团队,但是为了云课堂的持续发展,队伍还需继续扩大。

4)学生群体思维活跃表达强,规范意识需提高。

尽管学校地处市区中心地段,但是近年来,随着区内城区改造,动迁等工作,本区与外区接壤地域先起步发展,而学校所处地区既有新造楼宇,也有待拆迁的住户,生源素质差异较大,给教师教育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学校倡导“教书育人、活动育人、交际育人”,并着力开展情感教育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善于表达。但是在夯实基础、行为规范、遵守纪律等方面略显薄弱。

 

[办学思想与规划]

学校依托浓厚的区域传统文化氛围,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提出了“教有真情,育无止境”的办学理念,“教有真情”表示还原教学真情景,激发师生真情感。“育无止境”则指诲人不倦教无类,言传身教爱无痕。学校以情感教育作为办学特色,以丰富的情感课程,营造情感体验的氛围,根据每位师生的发展需求提供适切的,完整的教育,让他们都能幸福学习、成才。

结合学校实际,明确了以下学校办学目标,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全体师生的幸福成长。

创设具有卢一特点的学校情感文化环境;

探索建设科学民主、情理交融的管理体系;

开发感兴趣、育能力、扬个性的校本课程体系;

初步形成扎实基础,因材施教的云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团结协作,具有较高情感能力的高效团队;

夯实学科基础性建设,逐步扩大各学科领先优势。

将情感教育和人格培养贯串于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形成和谐、幸福的校园文化氛围,确立了师生培养目标。

学生培养目标:会学习、善交往、明道理、学创造。

教师培养目标:乐学习、善合作、重师德、勤实践。

学校认真做好五年规划,稳扎稳打,扎实推进学校全面发展。市级课题《构建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满足发展需求,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服务适应学生发展。国家教育部课题《全面注入情感因素,系统构建完整教育——小学生情感教育的实践研究》重点开展了情感教育的研究,积极探索了适合小学生发展特点的情感教育实施途径和操作方法,逐步形成了以情感教育为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在管理、课程、教学、师资等多方面的发展。而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新态势和新特点,市级课题《云课堂的学习分析与教学改进》的研究,促进我校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变革,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倡导信息技术助推学校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凸显情感教育特色,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第二部分  目标与管理

一、发展战略

(一)目标定位

1、办学理念:教育有情,育无止境

“教育有情”表示还原教学真情景,激发师生真情感。“育无止境”则指诲人不倦教无类,言传身教爱无痕。

2、办学目标:

创设具有卢一特点的学校情感文化环境;

探索建设科学民主、情理交融的管理体系;

开发感兴趣、育能力、扬个性的校本课程体系;

初步形成扎实基础,因材施教的云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团结协作,具有较高情感能力的高效团队;

夯实学科基础性建设,逐步扩大各学科领先优势。

4、培养目标:

将情感教育和人格培养贯串于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形成和谐、幸福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乐观开朗、自信坚强”,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热情和蔼、尊重科学、乐教善教、讲究实效。”

1)学生培养目标:会学习、善交往、明道理、学创造

2)教师培养目标:乐学习、善合作、重师德、勤实践

(二)发展规划

1、梳理学校情况,认真制订规划。

这份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是老师、学生、家长、家委会、社区等共同参与,立足于学校实际制定的学校发展的行动计划。规划制订前,我们立足过去,指向未来,既有对过去的梳理和分析,又有对未来的预测和憧憬。从时限上看:学校发展规划往往是学校三到五年的远景规划。其意义在于通过学校发展设计,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在规划几上几下的研究制订过程中,我们明确了五年规划是学校各种活动、行为所要达到的境界和标准,是学校各项行动的航标,五年内,我们全校师生将朝着规划所指向的目标而奋斗,凝心聚力,提高效率。

2、完善保障系统,切实实行规划。

    我们确定了学校发展规划的保障系统,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目前,规划保障系统包含以下内容:学校的组织体制和形成运行机制为规划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师资队伍的提升、科研队伍的壮大和管理队伍成熟为规划实施提供了队伍保障;学校硬件软件的同步发展,稳固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了条件保障;日见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为规划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实践中,我们以是否完成规划中目标的客观实际为依据,学校里的各个部门能根据规划要求具体衡量各自工作的成效,切实保证规划落地,稳步推进。

3、加强过程评估,适切调整规划。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五年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保障规划的落实,我们建立监控和评价机制,成立了学校发展规划评估小组,由教工代表、家委会代表、社区等各方组成,定期对学校发展规划的达成度进行评估。我们安排时间让那些参与学校规划及其实施的共同体检查和评价规划实施的效果,这对规划实施和规划目标的落地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还根据学校发展需求,适切地调整规划内容,力求在自己的优势和弱势中寻求发展,并有效地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有力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

  

二、规范管理

(一)有为的支部引领

在一系列的探索时间中,党支部发挥校园文化在管理中的引领作用,推进学校建设;健全现代化学校制度,推进民主治校效能,基本形成一套较有实效性的学校评估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细则,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让支部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真正做到了有为。

1、打造一个起引领作用的支委会

支委会加强自身学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抓好党支部中心组学习。支委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执行校长负责制,党政工等班子成员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强化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特色活动,打造服务品牌。

2、培养一批起带头作用的党小组长

党支部实施岗位职责再修订、重要工作共参与、学期结束严考核等举措,进一步做好党小组长的培训工作,使组长们真正起到带头作用。通过这些措施党小组长的个人素养,工作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得到了群众更多的认可。

3、建立一支起示范作用的党员队伍

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支部为了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养,从:一抓发展,优化队伍结构、二抓教育,提高党员素质、三抓载体,发挥党员作用、四抓管理,整顿党员队伍四方面入手,建立起了一支起示范作用的党员队伍,使党支部成为学校发展的坚强后盾,使党员队伍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排头兵,使更多的优秀党员有更多展示才能的舞台。

在“云课堂”探索实践中,党支部还充分运用信息网络开展党员教育和党务工作,拓展党建工作内涵和空间。利用各类信息化手段,传递正能量信息,征求教师建议,听听各方意见,干群关系在互动载体的沟通,机制运行中得以改善。

(二)有力的规章制度

学校强调依法办学,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针对教育教学实际,制订了《学校办学章程》、《教育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等制度,在管理中注重“刚柔相济”。既强化全体教职工的规则意识,自觉遵守学校教育教学规范,更好地为学生、为家长服务。又人性化的关注教师需求,通过情感的沟通,使管理有序、有效。

[学校教育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   

    为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减少教学工作中各种事故的出现,并使事故一旦出现时得到严肃、妥善处理,学校特制订了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经过几年的实施,我们结合国家、市教委、区教育局新颁布的条例、文件,结合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补充,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是惩罚,而是警戒,更是加强全体教职工的规则意识,更好地为学生、为家长服务。

[由教师工作卷宗评价到360度全方位考核]

通过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的整合,外部主观评估和内部自我评估的结合;单一性评价向多元化评估的转变,使效率与公平相对统一,科学地、客观地反映一个教师的全面情况。近几年,绩效考核开始后,教师考核方案不断完善,更贴合学校发展实际,符合教师自身发展需求。

我们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通过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实现有效的管理,既制订了切合学校实际,促进学校发展的相关制度,又在学校实施凸显情感教育特色的云课堂建设中,不断完善、调整制度。

(三)有效的运行机制

    有力的规章制度,还需要有效的机制去运行。比如学校的“年级组核心管理” 减少管理层次,通过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提高管理效益。学校通过设立“两次”人才小市场的改革与实践,倡导让教师在适合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让教师与年级组实行真正的双向选择。类似这样的运行机制保障了制度的实施。

[年级组核心管理]

    创建以年级为单位,以本年级教育、教学工作及全体任课教师和学生为管理范围,在校长室领导下的最基本的行政管理部门——年级组核心,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年级组核心由年级组长、党小组长组成。年级组核心的产生:全体教师民主推荐候选人——党政会议根据推荐结果,结合学校工作实际需要安排。

    年级组核心增补工作内容: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创建了人才小市场的流动机制。每学年开始,由年级组核心负责将本年级需要的教师人数,岗位要求等公布于众,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长,以及与年级组其他成员的人际关系等,选择自己心仪的去向。年级组核心则根据岗位需求,择优录用,拟订最佳组合名单上报校长室。这充分体现了年级组核心的作用及在管理年级组,选择组员上的优先权、自主权。

[实现两个“最佳”的人才小市场]

倡导让教师们与年级组真正实行双向选择,让教师在最佳的岗位上发挥他(她)的最佳作用。学校在区人才大市场开展的前期会举行一次人才小市场,但从这几年开始,又增设了一次。我们觉得这两次人才小市场对于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当“云课堂”开始实施,除了调整原有的考核方案以外,我们又制订了相应的激励手段,如:

积极参与“云课堂”探索的教师们有几个“优先”原则,“优先进修”,通过申报可以参加各级各类的信息化培训,听讲座,参加论坛;“优先使用设备”,学校除学生使用的设备以外,多余的十几台笔记本电脑,ipad有明确规定,校级、中层不能领用,只有参与实践的老师才能够领用;“优先考虑评优”,同等条件下,各类评优侧重考虑积极参与云课堂实践,并获得成效的基层教师。

这样的机制让部分勇于做“弄潮儿”的骨干教师不仅在一线实践佳绩频出,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绩效考核结果,真正做到了优劳优得,优劳优酬。

有为的党支部引领,有力的规章制度,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学校的整体工作推进循序渐进。

 

第三部分  课程与师资

三、课程建设

我校原有的课程计划建立在市级研究课题《构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和国家级研究课题《全面融入情感因素,系统构建完整教育》的实践和成果上,以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为前提,基于“教有真情,育无止境”的办学理念,构建“融入情感教育”的现代课程体系,凸显“情感教育”的办学特色,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学习能力、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服务,依托学校课程建设提升卢湾一中心小学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和专业成长能力。

学校课程理念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在课程中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全面注入情感因素,建设科学民主、情理交融的管理体系;开发、建设以情感教育为重点,整合各方面内容的校本课程体系;探索注重情感经验积累与情感能力培养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亲密互助、和谐互爱的师生关系,创设有学校特点的积极向上的、充满健康情感的学校文化。

(一)构建富有情感特色的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以情感教育为特色,为师生的成长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更丰富的发展条件,引导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全面提升,尊重差异,让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调节情感,与人沟通,培养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拥有丰富的情感适应社会。

1抓住四个支点,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保障课程落地实施。

    更新教育观念是构建学校课程的出发点。突出一个“人”字。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让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敢说一个“不”字。以质疑的目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经常对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并进行不断的创新。讲究一个“思”字。鼓励教师乐思、勤思、善思,不断完善教学行为,凸现教学智慧,追求教学成效。

    共研课程规划是实施学校课程的着力点。我校的课程规划是由多元化团队共同研究产生的,这个团队由课程决策者(校长)、课程设计者、课程实施者、课程评价者组成,学校课程规划明确课程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制定多维的课程目标,匹配课程设置,以学科教学和活动方式等不同实行,夯实学科基础,张扬个性特点。并于日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操作性强,深层次,更具包容性的课程规划。

    形成管理机制是实施学校课程的关键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有序、有效的管理,学校关注课程实施的各阶段,并积极探索。学校积极营造课程改革的合作共同体,合作式策划课程规划,分项目制定课程计划,明确相关人员职责,为课程的实施、评价和调适打好基础。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申报、奖励、监控等,包括常规化教研活动的制度。合作与监控作用于三类课程,同时作用于课程整体规划。

完善评价体系是促成课程效能的提升点。我校对于课程的评价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关于单科目的评价,如目标设置的科学;内容充实特色;实施的参与度;评价的操作易行。另一方面关于总体系的评价,如课程的决策、教材和教法的改革、制度行使的流畅。课程评价对课程规划的价值、课程进展、结果进行描述,做出评判,并以此作为开发和改进课程的基础。并进一步明确现有课程达成预期目标,适应学生的需求,符合国家的课程标准,及时改进调适。

2、立足三类课程,把握情感教育特色,积极探索运行模式

原有的课程计划制定后,经过了近十年的实施,修正,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情感教育办学特色得到认同。

基础型课程:以严格执行《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计划》为前提,细化课程标准,扎实稳步地推进基础型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根据学科自身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在基础型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因素,加强教学研讨,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无痕”的情感教育的最高境界。

拓展型课程:将情感教育和人格培养贯串于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形成和谐、幸福的校园文化氛围,根据学生不同需求设计个性发展课程,找准资优生的生长点,开发中等生的兴奋点,弥补学困生的空白点,形成学生感兴趣、育能力、扬个性的发展课程,编制、修改相关教材内容。尝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开展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评估。将课外实践活动整体纳入到学校课程实施范围之内,注重学校资源、社区和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课程实施与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

探究型课程:在探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初步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本领;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态度,让学生能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并能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成功,体现价值;培养初步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让探究不仅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更能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习惯。

而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拥有特定的素养。所谓学生核心素养,简言之,就是经过一系列课程之后,学生所积淀形成的核心技能。面对新的挑战,新一轮学校课程建设将做出全新的调整,重点思考四个问题:第一、如何将课程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丰富情感教育的内涵;第二、如何能够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校课程框架之间建立实质性的联系;第三、如何能够保证每一门课程的质量以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第四.、何将已经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且取得一定成效的“云课堂”的实践探索与课程建设整合,成为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助推力。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凸显情感教育办学特色,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下,重新梳理、丰富情感教育的内涵,使情感教育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新一轮的课程计划课程理念,我们将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云课堂研究作为促进课程方案的手段,将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的最终目标,最终调整为:以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为前提,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教有真情,育无止境”的办学理念,构建“融入情感教育”的现代课程体系,凸显“情感教育的办学特色;为卢湾一中心小学学生提供适合其学习能力、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服务,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使每位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依托学校课程建设提升一中心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和专业成长能力。

    在课程目标中首次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列入其中。“努力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成为学校课程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我们设定基础型课程主要落实文化基础方面文化底蕴和科学精神核心素养的培养;拓展型课程主要落实自主发展方面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型课程主要落实社会参与方面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培养。

而近几年,我们尝试用信息化手段,创建随时、随地、随需的“云课堂”,因材施教,为每个孩子日后量身定制课程规划打下基础,“云课堂”在三类课程中的体现也非常明显。

    基础型课程。云课堂的精髓是“因材施教”,是在原有营造情感课堂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个别化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在自身基础上得到提高。云课堂尝试依托平台,为学习分析平台搜集的各项研究数据,改进教学方式提供技术支持。学习分析是指对学生生成的海量数据的解释和分析,以评估学生的学术发展、预测未来的表现,并发现潜在的问题。

    拓展型课程。多年来,我们的学生在各类拓展型课程的实施中,尤其是学校自创的品牌活动中得到锻炼成长,设计了学生感兴趣、育能力、扬个性的拓展型课程,找准资优生的生长点,开发中等生的兴奋点,弥补学困生的空白点。如拓展型课程中的“巧手坊”课程通过“虚拟成像”的形式来展示作品,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增强现实”的技术应用让展示讲解的形式更为生动有趣。结合不断涌现的新技术,百余门拓展性课程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吸引学生的参与,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探究型课程我校的探究型课程为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个平台,真正做到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进而走向社会。“科学学习柜”里展示学生通过生物探究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完成了蝴蝶标本的采集、制作,资料查询,通过红外感应的点触,他们的成果及时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认为新时代人才应该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创造力,而课程建设的目标正是要体现学校倡导的这一现代教育理念,“云课堂”的探索实践帮助我们更好地促进课程建设的完善,有效整合了学校长期沉淀和积累下来的特色教育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概念,激发学生去自主学习、开拓创新。

(二)课程管理

1丰富课程内容

各种基于“云课堂”而开发的课程,设计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与学校原有的情感教育结合,找到了课程新的生长点,同时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求。

随着极具卢湾一中心小学特色的“云系列”产品配套课程开始陆续被设计出来,与我们的三类课程结合,不断提升着学生的学习能力——

注重学生生活能力的“云厨房”课程——厨房的每个功能区域有媒体的视频影像,学生可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智能学习卡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及评价,上传至指定微博,或在微信朋友圈共享。

提升学生艺术能力的“梦想馆”课程——在学生课程成果展示区内,我们利用了“增强现实”技术对优秀学生书画作品或手工制作进行展出,这种新奇的展示形式受到学生的喜欢。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vava实验室课程——利用现代信息媒体技术将自然学科的学习内容立体化、全方位的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彩云阅读”课程——个人借阅数据的统计,每月借阅十佳,推荐阅读新书,优秀读后感分享全部会由彩云阅读平台推送。

2完善课程评价

与国家课程相对而言,学校课程评价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即价值取向的发展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时间的一贯性、评价对象的丰富性和评价方法的人文性。我校课程在开发主体、开发机制与旨趣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的价值取向、主体、时机、对象和方法等方面又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确定课程评价价值取向。每一种课程评价都体现着学校的价值观,这其实就是课程评价的取向问题。我校强调引领着和支配着评价活动发生、行动的方向和旨趣,标课程评价持续进行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希望科学评价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让每位师生都能幸福学习、成才。

    建立课程评价共同体。学校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规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应体现多元性,校长、教师、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员都是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实践让我们的评价共同体更为扩大,评价过程更为开放、民主。

    明确课程评价具体要求。原来琐碎、分割的评价内容,学科各自为的评价架构,分散的评价主体都形成了一个整体,根据课程范围、课程对象、实施时段、评价主体等进行评价,考量课程的适切性。

 

四、教学实践

作为上海最早开展“二期”课改实践的基地学校之一,我校将情感教育有机地融合在课程教学中,让师生在教与学中互动交流、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情感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情感发展。

(一)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教学五环节有抓手。

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建立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完善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做到各部门、全体人员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保证学校的办学质量稳步提升。我校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因素的同时,又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以完善教学目标,落实教学五个环节,来优化教学效果,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达成适合学生本质和需求的课堂与学习经验的教学目标,实现情感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最优化融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起手落实三三备课。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提出了教学目标,即知识点、情感点、技能点点有着落;备课过程,即第一次商讨共享,第两次个性修改,第三次课后反思,次次有提高;教学手段,即传统化、现代化、个性化三种手段,种种有实效的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立足营造有效课堂。精讲、多练,追求有效课堂,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与练习相结合,分步完成,逐层讲解。“一星”准确定位,为初步掌握知识点奠基;“二星”有效挖掘深度,为巩固新知加强训练;“三星”适时引导点拨,为提升学习能力鼓劲。教师着眼全体学生,随时关注“最近发展区”,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切实提高课堂效益。语文的课外阅读库、数学的三星题库、英语的阅读题库等均已建立。

    着眼布置适切作业。各教研组研究设计了作业自评本,分低年级、中高年级两种版本,对于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要求适切、对于作业时间要求适量,并提出独创性的、个性化、多学科的作业布置要求,增设了家校直通车加强家校联系,提高作业布置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精心实施个别辅导。学校精心设计了育苗手册,教师每次辅导后都要留下简单的内容记录,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并制作曲线图标注学生的学习行进轨迹。针对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学困生,教师帮助学生消化近期学习内容,为新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提高学习效率。而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则主要针对学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辅导培训,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记录他们的成长轨迹。还有心理学科教师对于个别学习障碍,行为习惯有偏差的学生进行的研究,以改进其学习行为,增强家校联系的育苗记录。

    动脑创新各科评价。各学科以每月“月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各项目学习情况的检测、评价。语文、数学、英语以学科教学目标作为检测内容,进行单项或综合练习,针对性强,反馈及时,内容丰富,使学生轻松应战,达到检测目标,并及时跟进,提高了学习效率。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月乐”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综合学科的学习兴趣,通过集体参与、个性展示的方式促进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二)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零起点”教学。进一步完善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实施,特别是学习准备期、家长开放日活动,以及综合评价等具体方案的完善与执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每月一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每年8月中旬进行的“新生三日适应营”活动成为特色,让一年级新生提前体验校园生活,认识老师、伙伴,完成心理、习惯、生活上的过渡,近两年来也被各校纷纷效仿。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个月,集中开设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帮助一年级新生熟悉校园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养成基本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小学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围绕“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师生情感交流”三个要素进行设计,分为“熟悉环境、遵守规范、学会学习、融入集体” 内容,等纳入到进入新角色”“熟悉新环境”“了解新规范”“养成好习惯四个板块中。

积极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依据市教研室颁布的低年级评价指南,一二年级全面实行评价改革,设计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细化评价指标,结合描述性评语,凸显了评价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评价采用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方式。过程评价采取阶段性评价和课堂观察评价相结合,教师与家长互动等,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作用,以评价的结果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引领家庭教育。三五年级按照区综合评价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则对学生一学期学习的综合性评价,包括课堂观察记录、作业情况、形成性评价成绩、期末学科测试成绩、总结性评价成绩全面考量,最后形成终结性评价并以等级及评语形式呈现。

    “云课堂”实践提高课堂效率。“云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已七年有余,我们力求为师生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服务,而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切实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学有所获是我们一直积极探索的。在引入信息化技术的初始,我校就明确地把最终目标定在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学习提供更确切、高效的服务上。在实践中,我们关注到了“云课堂”庞大数据背后所蕴藏的巨大教学资源。如何运用这些数据,发挥其价值正是我校致力于探索研究的重点。这些数据经过平台的收集、处理,以图表的方式进行初步分析,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教师们充分利用这些数据,作为改进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参考,以各年级教研组为单位,分析、处理、研究,从庞大的数据中找出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模式、学习能力的个体化差异,改进、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教师们从中提炼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确保每学期一次的研究成果分享,数学学科坚持每学期至少一节研究课进行展示,其它学科进行尝试,成熟一节推出一节。语文学科的“云阅读”、英语学科的“云朗读”、心理学科“云平台”、美术学科“云剪纸”、拓展学科“云厨房”等都积累了相关数据,助力我们开展研究。体育学科的“云手表”完成了第三代的开发研制工作,并在进行第四代尝试,为体育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学生体质的监控等提供了技术保证。

“云随行”项目的立项与开题将学校云课堂的研究引向了新的制高点,无意识采集的学生学习生活的数据,将为教师开展学生学习行为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显示的规律性的结论将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和开展提供更多的参考。

 

五、师资队伍

1、立足校本研修,提升专业素养

适切的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校以“教师的发展”为第一目标,提出专业引领:教师在专业引领中取得进步。校本研修团队中引领人员与被引领人员之间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倡导同伴互助:教师开放学习空间,在互助合作中取得进步。教师群体中,不同思想、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交流、冲突,是校本研修的标志和灵魂。开展实践反思:教师在实践反思中获得成长。实践反思不是一般意义的回顾,是反省和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专项辅导;绿色指标分析研讨;云课堂听课、评课和建议;教师教学技能、特长的展示;以年级组为单位的主题项目研讨;学生作业效能评价及展示活动等,研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校本研修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角色,让教师以学习者、研究者、教学者、创造者的身份实质性地投入教育改革中,在深刻理解、感悟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最终获得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

2促进个体成长,激发团队共进

学校的办学目标有着明晰的教师培养目标,希望根据每位师生的发展需求提供适切的,完整的教育,让他们都能幸福学习、成才。要培养一支适应需要的高绩效教师队伍,我们注重每个个体的成长经历,提升个人素养,促进专业化发展,并以此激发整个团队共进。

   “智囊团”的价值——开展专家诊断评价。

学校专家资源库由市区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教研员等组成,他们通过定期随堂听课和评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针对于每个教师把脉,开方,促进成长。根据学校整体师资队伍情况,制定教师培养计划,面对面,谈优点,讲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对于课堂教学评价不佳的教师进行跟进辅导,并在一段时间后听“跟进课”,一对一,对症下药,促进提高。而对于一些非常好的教学苗子,则提供展示的机会,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子课题”的诞生——倡导浓厚科研氛围。

我们以市级课题《云课堂中的学习分析与教学改进》为主,主张一节课,一节课地进行研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将重点放在实实在在地研究经常面临的问题,旨在营造浓厚的科研气氛。在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和团队的作用,提倡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

目前,由龙头课题引领,已有十余个子课题遍布各个学科,每个学科起码有一位青年骨干为团队在进行项目研究,课题研究从工作实践中来,再回到工作实践中去,接受实践检验,使理论为实践服务。边实践,边对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检查和总结,切实提高教育效益,提升科研品质,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

   “研究月”的功能——形成良好教研环境。

每学年开展一次“教学研究月”活动已成为我校的传统。“教学研究月”活动就是在为期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全体教师围绕着研究的主题,选择适合本学科和自身特点的研究专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通过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水平。“云课堂”实践开展后,我们进一步丰富“教学研究月”活动的内涵,拓展“教学研究月”活动的研究范围。在“云课堂”,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深度挖掘与整合教材,并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让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探索性。教师们在一次次汇报、展示中,将所学的信息化知识与自身专业相结合,提出了很多富有创造性、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进而一一去探索、实践,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提升学习能力。

3注重梯队培养,扩大示范辐射

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培训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教师的成长需要有表演的舞台,锻炼的机会。所以针对教师个体,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了解个体需求。我们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发展愿望与需求,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制定富有个性特征的专业发展规划,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体现了关注教师现实表现与注重教师未来发展的结合,二是学校对教师期望与教师自身发展期待的结合。我们试图以这样的手段,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与自主性,这样,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就成为不仅是学校想要的,更是教师需要的。

    分类开设培训。

1)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校提出了“活力30、实力40,魅力50”的教师分层培训方案:学校针对这三个年龄层次教师的身心特点,为他们度身定制培训项目与课程,开展针对性强的校本研训。30活力培训班——加速青年教师成长;40实力培训班——促进中年教师进取;50魅力研讨班——传播资深教师经验

2)针对不同专业层级。校级、区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选拔、带教等都有规定的流程及评价方案。具体为:选苗子。双向选择,确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制订培养计划和措施,落实培养工作负责人。压担子。为培养对象适时下达与其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教科研任务。引路子。学校和有关专家对培养对象给予系统的、经常性的指导和帮助,指明努力的方向和途径。架梯子。为骨干教师的成长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尽可能提供学习观摩和高层次培训进修机会。搭台子。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交流、研讨和评比活动,提供展示水平和成果的"舞台"树牌子。积极宣传和推广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和经验,扩大影响,树立榜样。

3)针对见习职初教师。

为了保证带教的质量,我们实行了双轨制带教,为每位青年教师安排了同年级同学科的学科指导老师,同时安排学校的优秀班主任指导开展班队工作。对于现任的特级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则负责校级骨干以及优秀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同时也承担对校本培训的一部分任务,将自己的教学特长与全体教师进行分享,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发挥辐射作用。学校与上海师范大学、华师大骨干教师、校长培训基地联合,承担师范生的实习以及全国各地骨干教师、校长的短期培训。2014学年,学校成为区级见习教师规范化工作实习基地,2016年,又成为市级见习教师规范化工作实习基地,承担了见习教师的培训工作。2016年承接了“青浦种子计划”任务,为青浦新建学校培养了19位青年教师,2017年承接了“城乡一体,携手共进”计划,与奉贤西渡小学结对,开展教师培养、干部移岗锻炼等。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使教师研训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形成了结构良好的教师梯队,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培训经验,促进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几年来,学校教师有近20位教师曾在市、区语文、数学、英语、自然、音乐、美术、体育、拓展等学科教学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以及市、区教育科研成果奖。

同时“云课堂”的理念是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空间,而我们的教师也在这样的空间里,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提升学习能力。为了能够更快、更好、更准确地理解“云课堂”,教师们认真钻研、学习,将所学的信息化知识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并提出了很多富有创造性、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进而一一去探索、实践。在他们身上,凝聚着我校始终坚持的专业精神与智慧,渐渐地,我们也拥有了一支充满丰富情感,业务能力强,技术逐渐娴熟的新型教师队伍。

 

第四部分  资源与保障

六、校内资源配置

1.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节约型校园创建。

树立起资源节约的理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长效机制等措施,建设节约型生态校园。学校加强管理和监督,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工艺、技术和设备,向技术进步要节约。

2.注重生态建设,保持校园环境整洁美。

加强低碳节能的宣传和应用,合理的设计和建设校内建筑,追求校园整体的优化和总体关系的和谐,强调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使校园内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利用。采用覆草屋面、平台花园、垂直绿化等手段增加建筑的有机表面。

(二)校园维护

1.安全宣传教育常态化,安全管理落实到位。

进一步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坚持校园安全建设,目标明确、措施有力。结合升国旗仪式、班会、思品、课外活动、学科教育,进一步发挥德育阵地和课堂教学在学生道德建设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站、宣传橱窗、墙报、黑板报、班级园地等各种宣传阵地的作用,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和培养广大师生的安全文明意识。

2.建立完善安全预案,落实快速反应机制。

近年来我校结合安全教育在学生中开展、举办了各种形式多样的安全工作座谈会、讲座、演练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次升旗仪式都是全校的安全逃生时刻,让逃生演练成为一种常态,我校也是第一所主动进行公交车逃生、电梯逃生和防暴演练的学校,居安思危,加强日常防范才能保证长治久安。

3.加强学校国防教育,尝试开设国防课程。

    学校与共建单位一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特色活动,“军营半日体验”、“我是小小消防兵”、“庆祝上海解放活动”等活动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于今年上半年启动的“军事创意空间”项目,配套试点的“军事课程”更是吸引了一批孩子了解历史,关心国家大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加大信息技术含量。

我校率先应用高科技的技防设施来弥补物防人防的不足,我校门禁设施的安装也是校园安防的重要举措,凭卡出入,对人员进行身份鉴别、确认及进出信息登记,可以有效防范外来人员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干搅或破坏。随着“云随行”的项目试点后,我们又取消了电子卡,对监控防范系统进行了升级。

七、社会资源开发

(一)家校互动

在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下,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部分,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以1234管理模式开展科学运作,即1个章程——《卢湾一中心小学学校章程》为家委会建设依据;2个理念——“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组织定位;3个信息化平台——家委会公众号、志愿者QQ群、家长读书会为工作依托;4个家委会工作部——活动部、课程部、志愿者部、青保部为建设主力,探索操作简便、科学长效的家委会建设运作机制,实现家委会建设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科学运作,探索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相关经验便于区域共享。

校级家委会理事会的产生由由现任家委会成员自荐,全体家委会成员及校领导投票选举产生,目前家委会理事会根据家长的需求和学校的需求目前设定四个职能部门,涉及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分别是活动部、课程部、青保部、志愿者部。

卢湾一中心小学家委会工作探索科学的工作方法,关注长效运作机制研究,并利用时尚载体来实现常态运作。各部门负责人秉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念依托信息化平台来服务家长,并进行日常运作和管理。

    家委会理事各部门牵头,主要有以下几项常规化项目:

1、推进校务公开。充分利用家委会官方微信群进行学校重大事项公示、各类家长关注的与学生利益相关信息的公开。

2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定期通过信息化平台征集家长对学校管理、安全、课程、活动等方面意见和建议,并且利用家委会官方微信平台进行反馈意见的发布。3、参与决策制度。组织家委会中心组成员参加相关会议,听取学校关于发展规划、教育教学工作安排等方面的情况介绍,就学校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

4、家长义工制度。依托家长志愿者QQ群进行家长志愿者招募,并根据他们的意愿和特长进行岗位分配。

    通过实践,作为家委会工作试点单位,我们也形成了不少具有卢湾一中心特色的家委会工作。

    家委会推进学校德育活动。“向爸爸妈妈学做人——好家风我来传”的主题活动。全校学生家庭参与了征集展评,利用“家风家训”来激发家长思考,推进家庭教育,传递一种家庭文化。家委会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在家长的广泛参与下有60余门家长课程,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丰富孩子的课程体验。家委会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家委会以第三方的力场,本着服务学生、服务家长的理念进行调解,更加公正,目前已经成功解决多起此类事件。

(二)社会合作

结合学校少年宫工作,我们充分盘活区内资源,与各部门、学校合作,保证学生校内外课程互通,课程实施效益最大化,我们倡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乃至走向社会”。

1、实施科学化的活动管理

如区体育局开放了各类体育场馆,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了宽裕的活动场地,不少资深教练为我们的学生义务授课。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每周三对我校二、四年级学生开放的学校少年宫课程,每个年级均开放了14-16个活动室,安排了经验丰富的辅导教师,电脑绘画、戏剧表演、DI创意等。而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采取“送教上门”的形式,开出活动菜单供学校少年宫选择,歌舞剧、摄影、朗诵等专职教师在放学后,走入卢湾一中心,为孩子们开设学校少年宫课程。区内部分中学结合学校特色推送了丰富的活动资源,如兴业中学的“小小物理实验室”、“书法”;比乐中学的“科技活动”、李惠利中学的“艺术活动”等,与区内中小学的活动资源共享,如复兴中路第二小学的咏春,格致初中的击剑等。商贸旅游职业学校则定期提供职业体验活动,还为卢湾一中心的孩子们办了多次专场活动。

2探索多样化的活动模式

从活动场所看——既有“走出去”,又有“请进来”。当时的课表就有让学生走出校门,到周边学校、社区进行活动的内容,也有将相关的活动辅导老师请进学校,让学生体验、学习。从活动内容看——既可集中又能分散。例如每周三的活动中心课程都是根据自己的喜欢、年龄特征选一选,挑一挑,填上意见征询表,希望老师能为自己安排这样那样的课程,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完全可以分散开学习,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自己的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从活动人员看——既有个体又有团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与各项活动,在我们的学校少年宫活动中,更有不少设计是针对团队的,这里的团队有以学生组团参与的,如我们的“小小讲解员”服务队,就是一支定期在中共一大会址提供儿童版讲解团队。

3、实现个性化的活动空间

在和社会合作项目中,我校的云特色在其中的作用非常明显,由于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尽管在不同的地点开展学习,我们却实现更为个性化的活动空间,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学习内容。

 

第五部分  学生发展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紧紧抓住了“情感教育”这一条红线,以情感人,用情育人,让所有的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全面发展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云课堂”探索开始后,更是在原有的扎实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达到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

八、品德行为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工作重心,以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学校德育工作,通过“教书育人”、“活动育人”、“交际育人”三条途径具体实施。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引领队员走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实事教育”引导队员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志愿者活动”培育队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互助行动”引导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在队员心中“生根发芽”。如学校坚持了十余年的“中国人过中国节”活动,通过“上海味道”、“过年习俗”、“老城行当”等几个主题五年一循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浓浓的中国味。

情感教育研究是学校的龙头课题,如何结合我们的此项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学生行为规范于基础道德养成的实践研究,我们不断地探索,既强调规则意识,又充分体现情感教育的特色课程也在渐渐形成,并取得一定成效。

1、坚持情感教育课。

每周开展的一次情感教育课,作为校本课程专时专用,每班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既有日常学校、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问题生成型课题,又有经过长期研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阶段特点的预设课题,由最初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自由、宽松、真是的心灵交流,以宣泄为主到后来注重于积极情感的培养,到今天的情感教育课堂中,已经由各班的班委负责,设定相关课题,开展研究、讨论并总结,教师起到引导、辅助,真正做到了学生自主教育。

2、开展各类专题教育

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学生群体显示的不同特点,对于行规规范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完善,并且具有针对性。

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下,我们提出学生学习好习惯的养成方法与策略研究。通过三册《有效学习36计》的编写,《作业自评本》的开发设计、一年级《新生指导手册》、《苗苗成长手册》的开发实践,来引导学生快乐学习、有效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的学习能力。《有效学习36计》项目已经获区级推广立项,相关成果将在全区内进行宣传推介。

   《新版小学生守则》出台伊始,我校也进行了专题讨论与研究,今年的少代会就是由少代会代表组织队员围绕守则开展研讨并研究提升行规教育成效的对策。

以“少年讲坛”、家风家训、设计我的家庭活动日、校园创意写话、学生课程设计申报等项目作为载体,也在开展专题教育的同时,探索学生行规自主教育的新模式。早先的“少年讲坛”以学生讲述15分钟,同班或全校同学观看、收听形式开展,而现在的学生课程设计中,多个涉及行规自主教育的课程出现,并且有课程教学、现场互动、活动组织等形式,这都让我们感到欣喜与欣慰。

3、探索具有特色的行规课程

学校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行规课程,关注不同教育群体及个体的研究。

如对于行为偏差的学生——“育苗课程”。学校推出了“育苗计划”,在开展大手牵小手的活动中,每个老师都与行为有偏差的学生结成对子,根据这些孩子的特点,制定帮教计划,定期开展帮教活动,让这些同学在各方面都有切实的提高。

如针对入学初期的学生——“适应课程”。其中包含每逢假期举办为期三天的新生培训营活动,旨在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帮助他们较快进入小学学习状态,有效地开展学习生活。三天里针对仪式教育、行规培养等提出具体要求,并加强过程观察,于培训最后一天向全体家长作出反馈,并提出家校联合明确行规培养目标的要求。

如针对新任队长的学生——“培训课程”。德育处实现进行了培训课程意见的征询,根据队长们的需求和意见来制订课程表,邀请老师、家长、同伴来授课。

    以上校本课程、专题教育、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实施对于学校的行规教育建设工作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九、学业表现

(一)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求知、求同、求异。

我校教师在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发问的能力和态度,以及质疑的勇气和习惯。

2、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倾听、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学生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问,学到了更多相关的知识。同时,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也有所提高。另外,还增进了伙伴间的情感交流,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云课桌”的开发就是由此产生的灵感,并在研发后运用于课堂教学,取得实效。

3、培养信息素养,学会收集、选择、运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拓展与探究型作业时,鼓励学生使用各种信息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信息素养,提高收集、选择、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

在传统的课堂,老师很难兼顾到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在课堂中实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云课堂”这一新的教与学的模式下,课堂情境的创设更加生动,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学生学习的宽度和广度也不再受教师和同伴知识水平的局限,个体的学习需要更容易得到满足,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教师们从课前的备课、练习题的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等等都紧紧围绕着学生来展开,能够最大程度地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上,师生一人一个信息化设备。通过服务平台,教师和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了“云空间”里。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掌握其理解知识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强调重点,攻克难点,而平台系统的数据分析则能帮助教师在课后进一步对症下药,理清每位学生的问题症结,从而找到适合这个班级、适合这个学生的最有效教学策略。

情感是教育的前提,也是传递知识的基础,关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结合“云课堂”的实践,给学生一个自主成长的体验空间,让学生在一次次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实在的、有效的。而近年来,我校学生在综合能力上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学业质量的反馈上,以及在各类展示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三)稳步提升的学业水平

在全体卢湾一中心老师们的努力下,学生的学业水平承稳步上升的态势,我们将重点落在学生35分钟的有效课堂上。云课堂实施之初还有一个让人担忧的因素,在课堂上用信息化手段确实提高了教学效率,那么它是否经得起检验,它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否于帮助?我们需要实证来论证云课堂的效果。根据对学校连续三年的绿色指标测试中的各项数据进行了跟踪分析,研究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等5大绿色指标中的变化情况。以下节选了报告中的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在三年“学业成绩标准达成度”一致的情况下,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发展”指标的表现:学生该指标的总体指数持平,均为9级。而且语文与数学的分项“高层次思维能力发展”指数也保持一致。

    “学业成绩均衡”指标的表现:学生三年总体均衡度一致,尤其是第三年,学生的数学均衡度则回升,表明学校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并取得了成效。

“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包括学生学习自信心指数、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指数、学生学习压力指数、对学校认同指数等4方面组成。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压力指数三年保持一致。在对学校的认同度上,学生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后两年有所提升,均达到了9级。而在“学习自信心”指数中,第三年该指标为三年最高。这很大程度是与当年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指数的大幅上升有关,第三年达到了9级。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表明有90%以上的学生内部学习动机较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态度提高。该数据表明,学校大力开展的“云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有了直接的立体化感受与实时的反馈指导,无形中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原有认识和态度,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直接的反映就是学生内部学习动力指数的大幅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增强和提高。

“学生的学业负担指数”包括学生睡眠指数、学生作业指数以及学生校外补课指数三方面内容。学业负担指数就是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本,绿色指标提倡的就是要用最低的学习成本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通过分析,在三年学业水平达成度均为9级的情况下,第三年学生睡眠指标达到了9级,说明学生的睡眠时间基本都得到了保障。而原因可能就在于另一个指标“学生作业”上升了,有80%的学生认为作业量适宜了,适当的作业量让学生的睡眠时间得到保证。应该讲,学校在学生学业负担指数中的表现是出色的,学生的学习成本相对是比较低的,能在睡眠既得到保证,作业量又适宜的情况下,学业水平达成度仍然保持高位,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说明学校针对减负增效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

“师生关系”包含了教师是否尊重学生,是否公正、平等的对待学生,是否信任学生等。学校师生关系指数近两年维持在高位,均达到了9级,表明有90%及以上的学生对师生关系评价较好,从另一侧面也可以体现出学生对于学校和教师的认可。历年大规模测试数据结果显示,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业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成绩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由此,也可以说明学校在第三次参加绿色指标测试中,学生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提升,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大关系。

“教师教学方式指数”可以看出通过学校对此采取针对性措施之后,近两年指数达到了9级,说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给予了广泛的认可。

在总结中有这么一段表述:通过对卢湾一中心小学三年绿色指标测试的跟踪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整体进步态势明显,尤其在学生学习动力指数与学生学业负担指数两大指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校通过“云课堂”开展教学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有效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本,在合理安排作业量,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的情况下,学生学业水平达成度仍然保持高位。

十、身心健康

(一)体质健康

学校严格执行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在有限的空间中整体构建学生一小时体育锻炼。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编制拓展型体育校本课程,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校体育品牌项目。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共同关心学生的体质健康。从课内到课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校园中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浓郁热烈的体育锻炼氛围。使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体质困难学生的身体状况不断改变,通过形式别具一格,充满趣味,自成系列的体育活动,学生锻炼的内驱力不断地提升,运动健身已成为一中心学生自觉的行动,已经成了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一种校园风尚。

1、课堂教学求实

学校紧紧抓住学生体质健康的主阵地体育课教学,加强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环节的管理,引导体育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质量,用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锻炼,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近年来又尝试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检测学生的运动情况。

2、品牌活动求全

卢湾一中心YBA篮球赛,校运会,人人学游泳,老少体育比赛等成为学生最津津乐道的校园赛事,篮球赛除了激烈、精彩地比赛,还有班级啦啦操展示,海报评选,最佳阵容、最有价值球员、最佳创意评选等体育文化活动,运动会有隆重的入场式和教职工、家长参与的体育比赛。运动会师生互动,家校互动,气氛热烈。这些基本要求全员参与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日常投入体育锻炼,达到成效。

3、学生社团求广

目前的学生体育社团已达十余个,高尔夫、咏春、长拳、空手道、跆拳道、棒球、橄榄球、保龄球、网球、羽毛球等,为了让每一个孩子投身运动,热爱健身,学校还特别为“小胖墩”们推出了“体育育苗”课程,为体育有困难的孩子量身打造了适合他们的体育项目,特别邀请了体育学院的专家,根据他们的身体条件,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为他们开具运动处方,循序渐进进行锻炼。

 我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享受了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使他们主动地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展现自己的活力。

(二)心理健康

实践十多年以来,情感教育的成效正在渐渐呈现,孩子们在学校中对这些体验的记忆和不断提取给他们带来了快乐,驱使他们渴望再度体验,并大胆而创新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也促使自己形成一种"情感谱",即自动追求某种情感体验,自动地追求某种价值。我校的情感教育强调丰富孩子的情感经历,让孩子在一次次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和过滤,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谱,最终导向其完满人格的形成。

1、培养 “暖色调”的情感品质。

“暖色调”,给人以活泼、兴奋、愉快的感觉,这里指情感的温暖与热烈,体现正向、积极的情感。

    激发兴趣、爱护好奇心,培养专注、迷恋的爱智之情。兴趣和好奇心往往是引领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关注学习兴趣的激发,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孩子对知识的迷恋和专注之情就会在教室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中时时体现,他们热爱学习,渴求知识,不断进步。

    学会同情,和谐相处,培养仁爱、体谅的友善之心。现在社会上常有人说,温室里的孩子缺乏爱心,即使参加公益活动,也是应景而已。其实,只要科学地整合资源,把握适当的时机,正确引导,孩子在一些突发事件和日常情感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同情心和仁爱之心,是非常感人的。贵州“跛小丫”到上海寻求医疗支援,云南“无臂老师”江声发希望提升教学能力,我们都邀请他们来到卢湾一中心小学,不仅让孩子们在与他们朝夕相处中学会关爱、呵护,更是学习他们面对困苦依旧乐观笑对。在时光的流逝中,孩子们渐渐成长,学会帮助、爱护他人。

    感受快乐,体验民俗,培养健康、雅致的生活之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但是,小孩子对传统民俗风情的了解还是相对较少的,缺少对快乐生活情趣的感受。我们一直努力将情感因素渗透于学校的方方面面,营造以情感陶冶为特点的学校文化,创设了许多培养孩子健康情感和高品味情趣的品牌活动。“中国人过中国年,我爱我的中国节”系列活动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活动坚持到现在已经十二年了,“老上海风情”、“舌尖上的上海”、“老上海行当”等主题,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了解传统文化,体验民俗风情,品味生活情趣。

    实践探究,热爱民族文化,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挖掘教学文本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拓展,是卢湾一中心小学情感教育研究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各学科的许多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随时注意,有效加以挖掘和开发,自然融入课堂教学,并引导孩子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放大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孩子对民族情感的体验,积极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进入过我们课堂的人会听见英语课上孩子们流利地用英语为一大会址参观者讲解;会在体育课上来一套咏春,体验中国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

从关爱他人,热爱生活,到爱家乡、爱祖国,暖色调的情感品质就是过程中逐步形成。

我们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孩子身上带着鲜明的标示,在积累良好、丰富情感经验的过程中,他们学会关爱感恩,积极进取,勇敢坚毅。他们积极、健康、快乐,无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什么都能够乐观地面对。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去体验幸福生活。

 

十一、个性发展

以往,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能力的培养。情感能力一般包括移情能力、情绪辨认能力、情感调控能力与表达能力、体验理解能力等。但作为构成社会适应能力重要因素的情感能力对于人的健康成长,乃至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卢湾一中心小学,学生的个性非常鲜明,而孩子们也正带着这样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着,成长着。

1、会情绪的自我感受,鼓励真实表达情感

培养孩子的情绪能力,必须从情绪的自我感受和真实表达开始。要努力为所有孩子提供适当的途径,给予更多的机会,为孩子情感宣泄、倾诉、交流提供最亲切、最安全、最经常的场所和对象。在卢湾一中心小学里的“情感教育课”就是很好的途径,也是启动孩子们宣泄、倾诉、交流的第一场所。

2、会感受、辨认他人情绪,体验、理解他人情感

在学会对情绪自我感受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培养孩子学会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感受辨认和体验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情绪加以辨认。只有能够灵活的感受并且正确地辨认各种情绪,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表达健康的情感,才会对他人情感变化和内在需求有所领悟,并学会作出合适的回应和良好的表示。而这种情绪感受性和情绪辨认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日常,学校、教师加强情感输出,为孩子提供输入情感的机会,各类红领巾小社团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去学习观手,辨识,在这样不断加深的情感体验和交流中,有效地促使孩子情感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

3、会反馈、输出自身情感,增强情感交流能力

人与人的交往过程是不断的输出情感的过程,所以,在增强孩子情绪感受地同时,还必须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他人的表现做出适切的反馈,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与人际情境,陶冶并积累输出情感、感悟快乐的实际经验,从而使情感表达准确、合理而丰富,能选择正确的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地点、时机和对象等。“我为妈妈圆个梦”、“寻找身边小问号”、“学习身边感叹号”等活动,让孩子们准确地表达情感,学会赞赏他人,悦纳自己,学习他人,提升自己,情感交流能力也逐步提升。

 

第六部分  自主发展

十二、创新发展

    我校自2010年起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在全国首推云课堂理念,研究在现代技术支持下的精准学习分析与教学改进,为学生营造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环境。

  学校在实践中形成了现代云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改进系统,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导向开发了云随行云手表云课桌云朗读等系列云产品。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云产品,采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成果等相关数据。同时经由科学统计、精准分析,把握学生学习需求,诊断教学问题,探究个性化学习风格,并支持教法改进,使个别化教育成为可能。通过数据解读、精准分析、行动优化、个性评价这一教学改进机制的建立,最大程度提升教与学的质量与效率。

1云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云课堂探索体现着情感教育的温度,以情感人,用情育人。利用现代技术,最大程度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为学生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推送私人订制学习方案,让教育的关怀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使学校实现个别化教育成为了可能。

2云课堂完善课程管理与实施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力求课程体现综合性、选择性,既有单学科知识扩展,又有跨学科知识结合,满足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同时,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以完善教学目标,落实教学五个环节,优化教学效果,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实现情感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最优化融合,提高教学质量。

3、云课堂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云课堂的实践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心态、创新的精神,有接受新事物的热情和智慧。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在云课堂的探索中,学校涌现了一大批业务能力强,技术逐渐娴熟的新型教师。教师更注重了解学生的需求,借助技术把握学生学习状况,坚持以数据分析改进教学。

4、云课堂做强学校教育特色

    学校十余年来情感教育实践,逐步营造了一个适合师生共成长的校园情感场。六年多前,学校开始云课堂的实践研究,在校园情感场的基础上,构建随时、随地、随需的成长空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云课堂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初步转型,拓展了学校课程的广度深度,发展了情感教育的品牌特色。

5、云课堂辐射效应初显

    云课堂研究过程中,先后获得市级教育科研课题2项、市级信息技术课题2项立项,出版了专著《坐看云起时——云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中国教师报》、《解放日报》、上海教育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都先后对云课堂进行专题报道,对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每年数以万计的人员纷至沓来,考察学习。仅2016年,以云课堂为专题的讲座在全国、市区范围内开展就近200场。校长作为国家教育部信息化专家库成员为青海、四川、贵阳等地的教师定期开展相关培训。

 

十三、办学特色

情感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在课程建设、课程教育、教师培养、学生成长等方面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全体师生的终身发展,扎根于厚实、滋润的文化土壤,不断积聚丰富、健康的精神营养。“云课堂”的实践从酝酿,试点,实施到现在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情感教育特色并没有黯淡,相反得到了更加细致、深入地探索。

学校率先提出“云课堂”的新理念,希望通过探索、实践,为每一个孩子创造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空间,记录他们的成长体验。研发了适用与教育教学的“云系列”:“云课堂”、“云厨房”、“云课桌”、“云手表”、彩云图书馆”等。而“云系列”的开发也不断在提升课堂的品质,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积极探索中,力求让每一个卢一中心人感受到活动是丰富的,课堂是活跃的,而我们的教育,除了注重内容与形式,更应该注重教育的价值。在坚持体现课堂教学情感教育特色的基础上,“云课堂”的试点工作对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积极地投入学习,以健康的情感应对学习、生活。

 

第七部分  后续思考

五年规划还在实施阶段,卢一人还会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将继续在实践中思考、总结,不断改进。

1、情感教育与云课堂的深度融合问题。作为办学特色的情感教育如何通过云课堂的技术手段,将情感教育的教育功能发挥得更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适应新时代的教师团队已初步成型,但是应对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教师的素养还需继续提升,尤其是关于学习分析与教学改进需跟进相关的培训,以投入研究。

关于未来畅想,相信全体卢一人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这实在是一幅太过美好的蓝图,令人心向往之。而这美景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无论未来将有何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先进的教学理念,其中心始终都紧紧围绕着我们的学生。身处这样的一个浪潮之中,我们要思考、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