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情感育人,幸福学习成才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发展三年规划
第一部分 学校基础
一、历史回顾
静谧的淡水路上有一座优雅的建筑,灰色、沉稳的混凝土线条勾勒着新清、亮丽的红墙,法式风格的教学楼掩映在葱郁的灌木中,这就是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良办学传统的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学校建立于1932年,前身为华童公学,后改名为萨坡赛小学,解放后曾改为嵩山路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正式启用校名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至今。
近年来,学校注重内涵发展,持续开展了以“全面注入情感因素,系统构建完整教育”为重点科研课题的实践研究,进而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的新举措,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加强文化校园的建设。
新三年规划制订、实施、达成的三年中将迎来建校80周年,这是全体卢一中心人脚踏实地、勤于实践、幸福成长的历程。
二、现状分析
1、办学规模:
2009年2月学校由原来的淡水路416号老校舍搬迁至淡水路450号新校舍。新校舍总建筑面积为
学校现有学生1300余人,39个教学班。有教职工117名,特级教师1名,中学高级教师10名,小学高级教师80名,其中区学科带头人2名、区级骨干教师10名,部分中青年教师在市、区语文、数学、自然、信息技术、劳技等学科教学评比中荣获一、二等奖等优异成绩。学生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表现突出,获得不少奖项。
2、办学优势:
学校地处市中心,卢湾区中心地段,一直努力构建与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相适应的学校教育改革的新框架,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形成鲜明的具有时代特征、学校发展特点的办学特色。
几年内,学校先后开展了市级课题《构建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国家教育部课题《全面注入情感因素,系统构建完整教育——小学生情感感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重点开展了情感教育的研究,积极探索了适合小学生发展特点的情感教育实施途径和操作方法。龙头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校在管理、课程、教学等多方面的发展。
学校连续九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先后获得上海市德育先进集体、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基地、上海市健康促进学校、全国中小学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上海市艺术特色学校、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射箭重点学校、上海市小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上海市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验基地、上海市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验基地、上海市科研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
学校实施的教学改革举措、开展的各类活动多次被各大媒体报道,社会声誉较高。
3、问题剖析:
1)新老管理层完成过渡,管理能力待提高:
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建立一年,尚在磨合、成长中。在共同努力下,顺利度过了新老班子交替期,新班子能够秉承学校原有的优良传统,但对于学校新一轮发展的目标定位尚不明晰,办学特色还未真正凸显,需要进一步总结、整合、提炼,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办学特色。
学校原有的中层干部也完成了新老过渡,每年均有2名干部借调其他部门锻炼或承担委托管理等任务,目前在岗的中层干部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工作能力需提升,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形成了一套教师工作的卷宗式评价,各项制度也日渐完善。但随着绩效工资改革、岗位设置等工作的实施,新的问题会不断产生,学校的制度建设有待加强、细化。
2)校本课程开发初现成果,课程建设需完善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设计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计划。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创造性地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吸引、组织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让教师们认识自己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责无旁贷的开发者。在《构建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我校逐步形成以情感教育为特色,包括多学科的民俗文化系列课程、社会实践探究活动等内容的校本课程。学校积极探索将拓展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探究型课程适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由“陶冶心灵的情感教育系列课程”、“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系列课程”、“激发爱国情感的国防教育系列课程”、“多学科的民族文化系列课程”、“发展特长的330兴趣系列课程”、“融入生活的社会学习活动系列课程”、“提升综合能力的创新实践系列课程”七个板块构成的系列化校本课程新体系。
现有的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评价,以及基础型课程校本化的不断深入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并且构建能够彰显“情感教育”办学特色、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学校课程体系。
3)德育活动品牌渐成系列,学科优势需强化
几年来,卢一中心小学多姿多彩的活动受到各界关注,而且已经逐步形成了品牌特色。相对与德育活动,学科教学的优势不够明显。近年来学校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宣传缺乏力度,造成社会对教学质量了解不够,对于学校已实施的改革举措和即将开展的相关试点知晓率不高。
学校在语文、数学、思品、音乐、自然常识、劳技、信息和心理学科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市区有一定影响。但在英语、体育、美术学科方面优势不明显,没有获得过市级教学评比较高奖项,学科教学上存在的问题需诊断并改进、反馈。
4)师资队伍综合实力强,个体优势不明显。
在近几年中,卢一中心小学培养了一批工作热情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中层、校级干部,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均到区内各校担任校级干部,任教相关学科,起到了教学引领的作用。而就卢一中心小学目前的教师团队来说,整体实力强,但个体优势不明显。
教师结构不尽合理,综合学科教师饱和,甚至富余,主学科教师缺乏,尤其是英语学科。部分30岁青年教师缺乏导师指导,几年里进步不大;部分40岁中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工作止步不前。
缺乏业务精湛,具有一定影响的的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社会对学校缺乏足够的认可。
5)学生群体思维活跃表达强,规范意识应提高。
尽管学校地处市区中心地段,但是近年来,随着区内城区改造,动迁等工作,卢湾区与外区接壤地域先起步发展,而学校所处地区既有新造楼宇,也有待拆迁的住户,生源素质差异较大,给教师教育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学校倡导“教书育人、活动育人、交际育人”,并着力开展情感教育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善表达。但是在夯实基础、行为规范、遵守纪律等方面显得薄弱,略显浮躁。
第二部分 行动纲领
三、学校目标定位
1、办学理念:教有真情,育无止境
教育如春风化雨,充满情感;大爱是尊重宽容,不求回报。
2、办学宗旨:健康情感育人,幸福学习成才
学校继续依托浓厚的区域传统文化氛围,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提出“健康情感育人,幸福学习成才”的办学理念,以情感教育作为办学特色,以丰富的情感课程,营造情感体验的氛围,根据每位师生的发展需求提供适切的,完整的教育,让他们都能幸福学习、成才。
3、办学目标:
结合学校实际,创设有一中心特点的学校情感文化环境,探索建设科学民主、情理交融的管理体系;开发学生感兴趣、育能力、扬个性的校本课程体系;初步形成扎实基础,关注不同学力的情感课堂教学类模式;打造团结协作,具有较高情感能力的高效团队;夯实学科基础性建设,逐步扩大各学科在区域内的领先优势;尝试在管理保障、课堂教学中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全体师生的幸福成长。
4、培养目标:
将情感教育和人格培养贯串于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形成和谐、幸福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乐观开朗、自信坚强”,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热情和蔼、尊重科学、乐教善教、讲究实效。”
1)学生培养目标:会学习、善交往、明道理、学创造
2)教师培养目标:乐学习、善合作、重师德、勤实践
第三部分 实施纲要
五、德育工作
1、基本目标
讲求德育整体性,坚持全员、全面、全程的德育;体现德育开放性,不断适应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突出德育时代性,设计贴近时代的大德育课程;完善德育自主性,形成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教育的意识;坚持德育人文性,开展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德育活动。
2、主要任务
1)完善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加强德育管理规范。
2)提高德育队伍综合素质,建立德育考评制度。
3)重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制订行规评估细则。
4)开展丰富多样育人活动,形成德育特色课程。
3、主要措施
1)完善科学、规范、有效的德育管理网络建设,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建立德育工作奖励机制。
2)提高德育队伍综合素质,建立德育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班主任综合素质,促进班主任队伍工作能力的整体升级。至2013年,100%的班主任接受德育工作全方位培训,60%的班主任获得心理培训证书。建立和完善德育导师制,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德育导师队伍。实行细化的班主任聘任制与考核制,班主任聘任实行双向选择,自愿报名,由核心提名、选定。绩效评聘班主任优先,职称评定与班主任工作年限、态度、工作效果挂钩,从而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实施“三星级班主任工程”,制定科学的评选条例,定期评选出三星级班主任,并给予相应的待遇。争取在三年内,10%的班主任达到市、区级优秀班主任的水平。
3)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重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以养成教育为主线,制订行为规范评估细则,通过检查、考核,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言行和学习、行为习惯。
4)进一步总结学校品牌德育活动,积极拓宽德育领域,利用家长学校、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家庭、社区、社会团体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形成全方位合力育人的格局,逐步形成五年一循环的德育特色课程。
六、课程建设
1、基本目标
开展富有情感特色的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研究,梳理学校现有课程计划实施中显现的问题,分析现状,研究对策。深化“情感特色”的课程内容,将课程计划编制研究与传承、实践相结合,凸现学校文化的特色。强化实践过程中的思考与改进,不断完善学校富有情感特色的课程计划,使之扎实、有效、易行、可判。
2、主要任务
原课程计划梳理分析:针对原来课程计划中出现的三类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如在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估等)出现的操作随意,以及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实施的流于形式等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三类课程的定义、实施、管理和评估等。
1)基础型课程依据各学科特点,以课程标准细化为抓手,以梳理知识点、技能点和情感点为途径,确立教学质量目标,并以此统领教学五个环节,实现五环节一致性,提高教学实效。在此基础上,着重体现可再生长的基础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本能力要求,进一步确定基础型课程的研究项目。
2)拓展型课程研究项目:注重发展学生的情感能力,培养学生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对学校现有的拓展型校本课程进行全面评估,调整并充实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
3)凸显情感因素在探究型课程中的作用,体现探究型课程的专题性与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4)通过三类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充分、全面、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的发展。
3、主要措施
1)遵循学科特点,研究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有特色的课程、教材、教研、评价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各学科教师团队,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理解不同水平学生,尽量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研究、设计不同选择的教育课程,同时保留学生显著的学习特点。
2)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体系。遵循并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根据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开足国家课程,优选地方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提升教学有效性;情感元素的融入;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校特色,对国家课程的适当调整,对课程内容的充实和更新。
3)着力研究我校拓展型课程“情感教育系列课程”,充分利用已形成的8个专题资源,重点搭建学生情感体验的课程框架。进一步细化拓展型课程的分年级目标、实施内容,不断创新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将拓展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探究型课程适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4)在已开发的探究型“六大板块系列课程”中继续细化各年级的情感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体需求等对学习内容、方法和策略等进行调整。
5)将课外实践活动整体纳入到探究型课程实施范围之内,利用创新实践活动,注重课内、校内、区内等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有效整合构建。
6)根据学生不同需求设计个性发展课程,找准资优生的生长点,开发中等生的兴奋点,弥补学困生的空白点,在已开设的140个兴趣班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形成学生感兴趣、育能力、扬个性的发展课程,编制、修改相关教材内容。尝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开展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评估。
七、课堂教学改革
1、基本目标
研究学生情感成长及发展的需求,开展教学设计,以达成适合学生本质和需求的课堂与学习经验的教学目标,实现情感教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充分地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关爱的渴望,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探索扎实基础,适合不同学力的情感课堂教学类模式。
2、主要任务
1)围绕学校夯实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目标,针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围绕课堂的实践操作,展开专题专项的教学微技能研究。2)促进各学科常规教学与教研活动规范化、制度化。落实并完善学校的教学日常视导制度。
3)倡导多种教研方式相结合。以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为主,立足名师引领,团队合作,在教学实践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运用多种教研方式,鼓励自下而上的自主研究。
4)强化考试与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导向功能。加强绝对性评价和个人内评价,科学使用相对性评价。探索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样、评价方法灵活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的学科评价体系。
3、主要措施
1)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教学日常视导制度、检查评估制度、专家引领与咨询制度、教研计划与总结制度、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等。建设各具学科特色的教研制度。推进各学科的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2)实现校本教研的“四化”,即教研主题专题化、教研内容系列化、教研形式多样化、教研行为自主化,加强过程资料积累、检查。
3)落实教学五环节,积极开展减负增效的教学研讨活动。进一步探讨、改进“三三制”备课制度。完善优质课标准,提倡开放课堂,在实践探索中形成情感教育课堂教学类模式。关注作业质量,提高作业效率,继续研究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加强课前辅导、课内辅导、课后辅导,实施“育苗计划”,做好跟踪、反馈研究。培养教师的命题能力,精心设计试卷内容,明确单元测验,期初初态测试、期末总结性测验,每月质量检测的考核目标与相关内容。定期召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题研讨活动,深层研究,总结经验,找准问题、研讨措施,对教学工作进行宏观调控。
4)在已推广的“一组一品”微技能小课题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进而形成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例如在分层练习的基础上尝试设计多层次的课堂计划,将在一堂课上教授的主要概念、任务和技能依困难程度,按布卢姆的生物分类学分成三个层次,对学生的评价也分为相应的层次。
5)总结三年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成功经验与改进之处,做好全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进工作。
6)继续做好主学科的“月赛”及综合学科的“月乐”活动,每年进行一次综合型的成果展示活动。
7)发挥学校心理室功能,开展学生学习幸福感提升的研究,尝试与高校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形成家校联动,着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幸福感,进而提高学习生活质量。
八、师资队伍建设
1、基本目标
强化干部队伍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廉政务实的作风,加强行政管理工作的考核,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重视校本培训,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富有活力及创新精神的教工群体。
2、主要任务
1)构建一支懂得管理、勤于思考、善于合作、踏实肯干、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
2)培养一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业务上不断获得提升,在群众中认可度高的年级组核心,作为学校后备干部梯队培养。
3)打造一支高效教师团队。各学科进一步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专业结构更为合理的教师团队。培育优师,树立名师,打造特色教师,探索“学科带头人引领,构建研究型团队,促进全体教师发展”的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模式。
3、主要措施
1)开展调研学习,加大支部考察干部和助理力度,通过谈话、谈心,缩短干部磨合期,加速干部成长。推行教代会代表的定期工作巡视制度,推进学校民主管理,促进干部民主作风形成。
2)全面推进年级组核心负责制,工作职责,发挥其对年段的教育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管理的作用。加大目标考核和责任考核力度,实行竞聘上岗,落实能上能下的任用机制。
3)加强教师培训:以专业化发展划分:教师阅读计划——关注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改进计划——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师德服务计划——关注教师专业态度。以年龄特点划分:30活力培训班;40实力培训班;50魅力研讨班。以教育能力划分:一般教师——校骨干——区骨干——市名师后备。以不同形式划分:学校: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教学专场;学科组:大组专题研讨;教研组:一组一品微技能研究及成果推广。
4)完善修订学校教工考核方案,使各项制度更具校本性与操作性。研究编制体现学校特色,符合实际,便于落实的学校工作指导手册。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九、教育科研
1、基本目标:
结合学校市级课题《以“听班制”深化情感教育的实践研究》,教师、学生作为关键性的教育资源,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最主要环节,通过“听班制”这种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使教师深度理解情感教育的理念,融情于教,寓情于育,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完成上述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拟定开展《学科教学与情感教育相融合的情感课堂教学类模式的实践研究》,让情感教育不断深入细化。
2、主要任务
1)树立科研意识,倡导“基于问题,立足校本”的科研文化,营造“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的科研氛围。
2)确定重点课题,鼓励教师团队、个人根据学校的重点课题确定科研内容主攻方向。并积极提倡教师将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生成为课题。由学校重点课题带动其他课题的研究,提高研究质量。
3)建立、健全科研规章制度,促进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3、主要措施
1)进一步完善教师课题申报与结题、研究发表、学术沙龙、专业发展等制度。强化激励机制,将教师的科研业绩与评聘、争先创优、业务考核挂钩,构建学习型组织,形成研究共同体。
2)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发挥科研成果的转化作用,鼓励教师总结经验、撰写论文、课例等,在市级以上教育刊物(或论文评选中)发表、获奖、被引用。
3)开展各种学术活动。教师微技能课题成果推介会为平台,各学科向校内外进行研究发表;倡导各学科开展自下而上的形式多样的主题学术研究发表活动;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级专业委员会等权威部门主办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并争取在活动中主持论坛、提交论文、发表观点、展示做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破时空界限,鼓励教师自主地发表学术观点,扩大交流范围。
十、学校管理
1、基本目标
发挥校园文化在管理中的引领作用,推进学校建设;健全现代化学校制度,推进民主治校效能,基本形成一套较有实效性的学校评估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细则,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主要任务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树立服务意识,注重学习培训,强化责任考核,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校级班子议事沟通的机制。
2)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努力使制度条例完善的过程成为统一认识、凝聚人心的过程,使各项制度条例能切实保障学校规范有序运转、有效引领促进教师的发展。
3)设计与实施学校民主体制,确保与学校有关的各人群的相应民主权利。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和校务公开工作,让每位教职工都知晓学校在发展中的不同岗位要求,使之明确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从而在建立个人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逐层建立并完善各部门及学校发展的共同规划。
4)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各项考核、奖惩及评优评先制度。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和公正、公平、公开地实行考核、奖惩。
3、主要措施
1)整理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广泛征求意见,修订《学校章程》,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常规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民主决策、日常管理、监督制衡的机制。
2)按规定设置学校内设机构。学校中层干部竞聘上岗。
3)建立中层干部培训制度,整体提高学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5)加强过程管理、细节管理,逐步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倡导学校内部各组织之间、组织与人之间的内容广泛地相互开放。
6)结合教代会代表重新选举、支部公推直选等工作的开展,积极探索民主管理,逐步形成民主议事、民主评价、民主决策的学校管理文化。
7)按规定实施“绩效工资”,优劳优酬,奖优罚劣。
十一、后勤保障
1、基本目标
加强e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使学校硬件设施保证全市一流水平。建设人文景观校园,努力在教育设施、教育环境实体建设中,突现人文教育因素。建设数字校园,通过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后勤全过程全方位的整合,进一步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元、日常的教育评价等。
2、主要任务
1)以电子门禁作为试点项目,逐步开发、提升学校数学化校园建设在后勤管理中的功能。
2)盘整学校原有的教学资源库,建立较为完备的试题库、课件库、教案库、课外资源库等,开发一批与学生个性规划课程配套的自主学习资源库。
3)建立“e中心”云课堂的电子互动平台,探索将教师研究成果运用于云课堂的试点工作。尝试移动云的互动课堂探索,开发专业教室与开放空间的多功能性。
4)以齐全、实用、方便、节约为原则,不断地充实图书资料与教学用具,统一配置、分散管理,健全制度。
3、主要措施
1)进一步改造或增加设施设备,优化教育教学硬件环境,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使专业教室布局合理、功能完备、配置优化、作用突出、管理制度健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
2)改善原有专业教室和走廊开放空间的内部设施、设备的配置,使其发挥更强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这些教室的配备向图书馆化、科技馆化、艺术馆化、体育馆化、博物馆化等方向发展。使开放空间成为按学科划分的多功能区,突出学科特点,彰显学科文化,为学科建设服务。
3)在校园网上开辟各学科电子资源库,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心得、多媒体课件、课程开发、教师论文等电子、文本资源和音像材料,形成各具特色的学科电子资源系统。
4)在学生个性课程教材编制,实施的过程中,开发一批配套的自主学习资源库,例如“人体奥秘”、“历史长河”等资源,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进一步探索,积累,同时也通过学生的查找资料来逐步完善学习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