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最具海派文化特点的中心城区精品教育
努力创办高位均衡的基础教育发展示范区
——上海市黄浦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整体方案
(2015-2020年)
(试行稿)
现在的黄浦区由原南市区、卢湾区与黄浦区在2000年、2011年先后“撤二建一”而形成,位于上海市中心。全区面积20.5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0.63万人,常住人口67.87万人。黄浦区是上海中心城区城市化发展的缩影,上海开埠以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淀和鲜明文化特色在区域有显著体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海派文化独特风格深深融入区域血脉。
黄浦是教育发展的沃土,区内文化资源集聚,历史遗迹众多,社会事业资源丰富,发展水平全市领先。黄浦也是教育改革的热土,“十二五”期间,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为目标,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奠定了深化改革的厚实基础。特别是上海市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又为黄浦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改革氛围基本形成,改革意愿已成共识,对推进教育制度创新,全面深化教育改革,都将是有力的推动。
基于黄浦区有基础、有优势、有需求、有意愿进行整体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委、区政府决定申报黄浦区作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并制订如下整体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一、发展基础
一是经济要素高度集中的区位优势。黄浦区是高度城市化的中心城区,是上海的经济、行政、文化中心所在地,是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是上海的城市原点和交通枢纽,是上海与国内外联系的核心区域。也是全市商务楼宇最为集中的区域,总部经济聚集、现代服务业发达,经济总量和可支配财政收入全市领先,商品、资金、信息、交通、人才等经济要素高度集中,都市形态特征鲜明。既有别于其他沿海城市,在上海的中心城区里也十分独特。
二是文化教育事业资源丰富、底蕴深厚。黄浦区是上海的文化中心。区内拥有大剧院、文化广场、博物馆等众多文化设施,书店林立的“中华文化第一街”福州路,豫园、外滩源、人民广场、新天地、思南公馆等12张城市名片,还有中共“一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孙中山故居等历史遗迹达117处。黄浦教育更是源远流长,积淀丰富,集聚了市科协、社科院、交大医学院等一批知名科研院所,拥有上海市各专业学会专家数千人;汇集了近30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名校,全市历史最悠久的中学、第一所现代学制的小学、第一所教会女子中学以及最早中外合作传授现代科学知识的中学、近代第一所职校都在本区。形成了黄浦独特的教育优势。
三是区域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有旺盛的需求。黄浦区总体目标是着力打造核心商务区、文化先行区、和谐生活区,全面建成以金融外滩为引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经典人文为特色、以创造人民群众更美好生活为根本的国际化大都市最具影响力现代化精品城区。区域人口文明素质基础好,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接受高质量基础教育愿望日益强烈,单位职工、市民群众,各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群体,对加快知识更新、满足个性发展,接受多层次、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也日趋旺盛,“有学上”的满足型教育远远不能适应居民要求,公平、均衡、多样化、优质化的“上好学”的需求日益高涨,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是面临传承融合、创新发展的难得机遇。现在的黄浦区包括了原来的黄浦区、南市区和卢湾区三个区,三个区的文化渊源都不一样。原黄浦区曾是170多年前开埠后中西文化交汇的公共租界文化,原卢湾区曾是时尚精致的法租界文化,原南市区是建城700多年来中华传统的老城厢文化,生活其中的人民群众在文化意识上是同中有异;教育发展的传统与特色也是异中有同,平民文化、精英文化等多元文化在区内和谐共处,包容与创新使得区域充满发展活力,这就为传承融合,更好发挥底蕴深厚的海派文化优势,提供了重大契机。同时,黄浦江西岸的世博园区又代表了21世纪上海发展的未来。新黄浦区全面放大了原有的优势和特色,发展空间更大、潜力更强、优势更加明显,为黄浦教育整合提升,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形成“1+1>
二、困难与问题
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落实,“办学生喜欢的学校”有待进一步深化。今天,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要义,是要由“育分”转向“育人”,关键是要突破以高度统一的标准化来塑造学生的培养模式,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逐步建构以满足学生健康成长需求为导向的育人模式。近年来,我区各级各类学校以“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为指向,深入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阶段性成果,但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是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需求,基于学情校情的学校内涵发展,以及特色发展和多元发展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黄浦区教育资源总量充足,优质教育资源较多,但布局不够合理,规模普遍偏小,学校占地不足,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还不能满足旺盛的社会需求。区域内中外思想交汇,传统现代融合中形成的学校特色发展经验和典型个案还有待系统总结提炼;享有盛誉的名校尤其是“百年老校”深厚的办学底蕴、教育传统与特色的挖掘、传承和发展还有待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尚需拓展,引领作用还要加强。
三是终身教育服务市民的适切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联动、融通发展尚有较大空间。我区地域面积有限,但国民教育资源、公共文化资源丰富、“名、特、优”企业相对集中。为满足市民终身学习和多元化学习需求,亟待打通“两个体系”,整合利用各类资源,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
四是政府教育管理须转向教育治理,教育公共服务能力须再提高;校长依法办学、自主办学的能力与水平须进一步提升。落实“管办评”分离,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逐步厘清“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切实履行资源配置与监管责任;学校要以制定和实施《章程》为抓手,增强依法办学、自主办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构建现代学校制度;要在发挥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作用的同时,逐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评价教育的机制。就上述几个方面的工作目标与任务而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三、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围绕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提高改革的自觉性,提升改革的坚定性,牢牢把握改革的“整体”、“综合”要求,传承发展优势,夯实发展基础,推进教育创新,坚持育人为本、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确保市综合改革在黄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
工作原则:抓住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机遇,把优越的教育发展外部条件和巨大的教育需求与灵活、有效的制度设计以及优势互补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合力统整与项目推进相结合;试行与试点相结合的工作原则,采取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项目为抓手的工作策略,做到市级主导,主动配合,积极落实:市区联动,锐意改革,争取突破:区县为主,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促进区域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总体目标
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根本追求,努力当好上海市教育改革的探路者、示范者和引领者,争取在若干重点项目方面先行先试、取得突破,创办国际大都市改革开放前沿、最具海派文化特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核心区域精品教育,创建中心城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区,为全市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工作经验。
实现区域教育的三个适应:与黄浦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相适应,与区域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相适应,与立德树人、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育人目标相适应。
五、主要目标与实现路径
主要目标一:立德树人,凸现特色
实现路径—凝练四个方面工作特色:德育工作、课程建设、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重在内涵发展要素创新。
抓住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回归育人为本的教育本原,夯实原有工作基础,在创新改革中凝练中心城区教育特色,走特色发展道路。
主要目标二:重点突破,协调发展
实现路径—创建四个学段教育协调优质发展示范区,实现:学前教育普惠优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融合优质。重在转型发展,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黄浦区集聚了三个区的教育资源,优质资源丰富,各个学段比较协调,发展水平都居于全市领先地位,但人民群众优质教育需求也非常旺盛。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顺利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验收后,要拓展发展优势,扩大优质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呈现海派文化开放、包容、创新、卓越的多元化教育发展格局,让人民群众享受更高水平的优质教育。
主要目标三:治理有序,服务发展
实现路径—完善四个发展保障机制:人才发展服务机制、布局优化资源共享机制、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权责分明服务到位的教育治理机制。重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通过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方面的制度创新,突破若干发展瓶颈,做到教育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学校发展的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发展活力显著增加,区域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六、重点任务:
一是逐步形成并凸现四个方面工作特色:
(一)德育工作:把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成长
黄浦区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随着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广泛进入生活,价值多元,信息混杂,商业文化,生活方式多样,都不可避免对中小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调查表明,黄浦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认同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但是他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时带有部分功利色彩;过分强调个性与独立,常常有点“自我”中心主义;对生命的理解存在偏差,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与珍惜;在实际行动中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双重人格的现象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1、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德育内容,依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和区重点课题《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点带面,探索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综合化设计方案,形成学科育人的有效经验和做法,逐步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情怀、时代精神、文化传统、国际视野。
2、进一步建设好区域品牌"文文明明幸福行---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项目,全面推进区本课程"积极成长---幸福课程"并加以完善,继续实施以“两纲教育”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的,把学生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于富有时代性和教育意义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等文化活动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探索新媒体时代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新手段。
3、利用一大会址、博物馆、周公馆等在地德育资源,以黄浦区学生社会实践护照为载体,进一步推进如“黄浦区中小学生海派文化实践与体验活动”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体验海派经典、传承海派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进一步探索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的再开发、区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的再开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对学生使用护照针对性的再开发,落实分层要求。
4、加大各学段班主任队伍衔接的实践研究的力度,探索有利于各学段学生成长连贯性的教育方法,形成各学段班主任队伍建设有机衔接的方法与策略。积极参与市教委德育处直接试点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项目。进一步加强德育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完善区德育骨干教师分层专业培训机制,进一步探索提高德育骨干教师育德能力的培训内容、途径与方法。
5、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咨询服务。完善区一级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站,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定期为青少年释疑解惑。每校至少要配备一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并接受区一级上岗证书培训,持证上岗。
6、依托黄浦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推进“三位一体”家庭教育指导联动机制的研究,优化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与方式;开发并实施青少年家庭教育指导课程。
(二)课程建设:校本化、个性化、多样化,把选择课程的权利还给学生
多年来,黄浦区通过“政府推动、项目引领、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发展策略,集聚中心城区的资源优势,创新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创设教师的实践环境、提供教师的展示舞台,有效地提升了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课程执行力。重视社会优质资源如博物馆、城市规划厅及文庙等引入学校和引入课堂的探索实践,服务于学校的课程建设。学校立足校本,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为教师的课程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资源平台。但在利用区域优势“借脑”和“借力”,整合区域校本课程资源,进一步提高校本课程建设水准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课程的校本特色、丰富性、适切性还不够,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根本转变。
1、加强体育艺术课程建设,推进面向人人的体育艺术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建立课程纲要、培训师资。一是以推进学生健康促进工程为载体,系统实施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进小学三年级游泳区本课程+学校普及校本体育项目的模式,使每个学生掌握2项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强健体魄。推进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队联盟建设。以普及为主体,逐步构建中小学其它各类体育项目一条龙建设。
二是推进中小学校艺术类课程改革,帮助中小学生具备一项艺术爱好,掌握一项艺术技能,培养学生学会艺术欣赏,提升审美和人文素质。
三是推进学校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增设区卫生教研员,定期开展卫生教研活动,指导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整合卫生部门专业资源,建立健康教育课件资源库。学校引进专业卫生保健人员,整合各学科师资,做到健康教育有课时、有师资、有教材、有考核评价。
2、落实三类课程要求,加强三类课程整合。统整区内各类资源,拓宽课程开发渠道,扩大优质校本课程的影响力,对课程本身和执教教师进行深度打磨,创新授课模式,打破校际壁垒,构建体现区域特征和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区本化特色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切实促进教与学的模式转变,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3、利用区域发展的优势与条件,积极组织并借助本市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指导每一所学校开发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校本课程,强化课程的可选择性。尤其是要进一步梳理、提炼百年老校文化积淀的核心特征,重视在校园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创新。
4、引导学校围绕特色领域,形成相应的特色课程体系。鼓励学校进行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结合学校实际建设校本课程,以特色领域为主线,制定发展规划,形成系统的办学发展目标和资源。提炼特色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方法,指导学校课程建设,引领全区学校主动开展课程建设,形成特色发展的不同类别。
5、加强创新实验室等设施建设的区域性规划统筹。加强对创新实验室建设的过程性管理,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实验室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强化对已创建的创新实验室的管理和指导,推动学校创新实验室的发展与拓展型课程、校本课程的结合,强化体验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一步加强高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深化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协调学校间错位发展,各有所长,扩大学生受益面。
建设区学生创意中心。面向全区学校全体学生,提供一个学生进行创意实践活动的基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拓展劳技中心功能。拓展劳技课程为工程教育,适度引进stem课程,丰富课程项目,提升劳技课程的内涵和功能。
6、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每个年段的基于标准,细化标准,聚焦评价,倒逼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拓展多种学习方式,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提高教学效能;以推进小学教与学行为的变革为抓手,全面推进小学阶段“零起点”教学;更加关注低学段孩子,注重习惯养成;高学段关注学习方法、能力的习得,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推进高中实施个性化学程和学分制管理,试点实施小班化和“走班制”教学,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学涯和生涯辅导。
7、加强“学生学习”的研究与成果推广,促进课堂教学转型。以市级重点课题“构建适于脑的中小学生课堂学习模式的深化研究”为抓手之一,在研究中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方法、构建学习模式的能力。以市级专项重点课题“学会学习微视频研究”为抓手之二,通过微视频的制作与应用,开发“学会学习与潜能开发”成果推广资源,丰富成果推广的形式,提高成果推广效果。以加强优秀研究成果推广制度建设为抓手之三,组织更多学校和教师开展成果推广,使推广研究成为教研方式之一。以组织“学生学习咨询”和“学会学习征文竞赛”活动为抓手之四,促使学校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力,总结和发扬来自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以开展相关教师研修活动为抓手之五,做到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研训结合,为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转型提供专业支持。
(三)教育信息化:高起点、高水平,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本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完善,早在2008年率先建成“万兆双环主干,千兆到校”本市首个光纤教育城域网,前瞻性地步入宽带网络时代,为教育应用提供了无障碍通道。每年投入上千万资金为学校购置更新信息化设施设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配置,提供标准一致的校园信息化环境,信息化应用水平走在全市前列。但学校之间存在发展差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够,师生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大数据的采集共享不够,基础设施需要持续更新提高,通过信息手段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尤其需要改进。
1、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为不同类型学校制定信息化基础环境设施建设参考标准,开展区“校校通”网络中心虚拟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内学校统一提供基于云计算机技术的网络计算资源和网络存储资源,开展无线校园网络建设,实现黄浦区建网学校无线信号全覆盖。
2、开展区基础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建设,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建立黄浦区教育业务数据标准,规范教育业务平台建设,构建“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实现区教育业务数据的有效集成应用,完成各类区教育业务平台的全面整合。
3、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围绕绿色指标体系和考试招生制度及评价制度改革,开发建设黄浦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通过平台全面记录学生在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创新实践、兴趣特长等方面的情况发展,并形成数字化档案记录。
4、开展学校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围绕支撑课堂一线教学变革,开展区内学校数字化校园试点项目建设。通过遴选学校特色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软件平台建设项目,促进全区中小学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探索研究工作,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5、构建区域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形成基于信息化方式下的教育公平的具体实现。围绕课程教学构建起区域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并利用网络服务平台开放共享给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学生,有效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6、开展基于信息化的学习分析研究。围绕支撑学校课堂一线教学变革,利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结果及学生在网上平台上开展的学习活动数据进行采集并分析,对学生个体发展进行准确定位,积累并跟踪学生发展的数据,及时反馈、指导学生的学习,并指导教师开展更有效的教学。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7、开展新一轮教师培训,切实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大力推进基于信息化环境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师生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让教师逐步探索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课堂分析、学习分析等更具深度的信息化教学应用,切实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支撑和促进教师专业全面发展。
(四)教育国际化:多层次、宽领域,让学生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坚定文化自信
黄浦区寸土寸金,大型居住社区有限,外籍居民不多,虽然国际交流频繁,但区内没有国际学校,也没有国际部,只有三所高中开设了国际课程。近年来,许多中小学和国外学校开展交流互访活动,缔结友好关系,外籍教师也不断进入上海,活跃在中小学课堂。黄浦基础教育国际化特征已日益明显,作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区域,黄浦区需要提供优质的国际化教育服务,也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学生。外籍人士越来越多地把黄浦作为教育子女的首选地,本地学生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课程与国际交流的需求。学校教育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1、充分利用黄浦教育的文化优势、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多渠道推进和扩大校长、教师参与境内外的国际培训,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高水平、深层次推进教育国际化。
2、稳步深入推进国际课程,加强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的融合;探索和创新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模式。通过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来培养中小学生对多元的文化的尊重与理解,拓宽其国际视野,使之遵守国际通用规则。
要在现有的课程中融入国际元素,以国际化视角来重新诠释课程与教材。实施“外籍教师进课堂”项目,丰富中小学生的学习经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3、开展中小学生及教师的跨文化素养的研究,探讨科学的评价学生以及老师的跨文化素养,探索改变并提升其跨文化素养的途径。
4、在学校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聚焦教和学的过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和差异化教学,促进多元智能发展。倡导东西文化兼容并蓄,优势互补,让课堂更具有国际教育特征,培养学生具有民族文化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以及跨文化交流理解的能力。
5、建设1所国际学校。采用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建设一所国际学校,满足区域教育需求,发挥辐射示范作用,通过办学机制创新,促进多元化办学,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通过多种渠道,拓展中小学与国外中小学的校际交流合作。从而使黄浦教育满足城区人口国际教育的需求,把黄浦教育建设成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区。
二是实现区内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协调发展
(一)实现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目前,我区学前教育31所公办园中,有6所市示范园、5所区示范园、8所市一级园,公办优质园占公办幼儿园总数64.5%,但随着入园高峰的到来,优质资源还不能满足需求,早教指导需要加强,整体保教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
1、实现0—6岁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全覆盖。为了“让黄浦的每个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继续联手妇联、人口计生委、街道,进一步完善0—3岁区早教工作领导小组、早教工作指导小组和社区早教工作小组三级管理网络,发挥2个早教指导服务中心作用;向社区、家庭辐射的0—3岁学前教育体系和模式,继续建设黄浦区0-3岁婴幼儿数据库,为推进早教指导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做好早教指导服务记录与婴幼儿发展档案,力求0-3岁散居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接受早教指导率达到100%。
2、实施“示范园携手二级园,公办园结对民办园”结对带教机制,缩小幼儿园等级间、公民办间的质量差距。采用“政府推动,示范幼儿园引领”方式,以示范性幼儿园为核心,带动周边幼儿园自然连片,组建学前教育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进一步发挥示范园作用,调动一级幼儿园的积极性,促进区域内幼儿园办学的协调发展,文化融合。加强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结对制度,实现100%结对率;全方位互动,实现共赢发展,扩大优质资源。
3、加强医教结合,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完善与区妇幼所、区卫监所、区疾控中心、区牙防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合作的工作机制,开发综合评价幼儿健康状况的健康平台;建设由相关领域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资源库。园所与妇幼所、社区卫生中心在保育规范操作、疾病防控、实施健康教育等方面紧密合作,用科学的医学理念和先进的医学成果指导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二)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本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导的评估意见是:“为本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典型经验,走在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列,基本实现了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但在切实减负增效,内涵发展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要重点通过深化“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实践,促进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
1、深化“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倡导学校和教师广泛开展“四个研究”:研究所教学生的群体特点规律;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研究学生的家庭背景;研究学生的学习经历。通过深入研究学生,真正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重点争取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形成倾听学生的观念和习惯;二是掌握了解学生的办法;三是建立从学校管理层到教研组到教师获得学生反映并用以调节和改进教学行为的机制;四是建立了解并协调家长、社会建议和诉求的机制。通过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2、推进课程校本化实施,建学生喜欢的课程。从规范三类课程的开设,深化为校本化实施;从课程知识本身的系统完整,深化到关注课程对学生的适应度,增加课程多样性,提高课程适切性,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进一步对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现行课程计划进行调研与分析,指导学校逐步完善校本课程框架体系,保证全区中小学都能按课程方案的要求设计校本化的课程实施系统,促进三类课程有机整合,在义务教育学段切实减负增效。
区教育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的指导。支持各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进行积极探索,尝试建立优秀校本课程示范和推广机制,推进构建学科课程群,使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更加科学规范。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相邻同类学校联合组建“校本研修共同体”,在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育评价、师资培训等方面资源联动。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网络备课与教研,增强专业发展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定期到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教学指导,通过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高位均衡。
3、切实改善办学行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改进管理方式,激发校长的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研究教师需求、引导教师需求、满足教师需求。为教师从“应试教育”中减负,宽容教师的不同见解,鼓励教师开展研究,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营造深厚的文化土壤。
4、深化小学教育“协作块”的工作模式与机制。探索全区小学组织和实践形式多样的校际互动模式,协作块的机制创新。制定并实施块内“集群式”发展计划,通过政策设计,块内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人员流动、课程共享、活动交流等,产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促共生的效果。试点协作块内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的柔性流动。
5、全面推进“零起点”项目。作为全面推进工作试点区,要了解学生状况,区域整体推进“零起点”、“等第制”项目,抓好“幼小衔接”。严格落实课程标准,深化零起点教学与评价研究并逐步向中高年级延伸,探索对“等第制评价”、“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的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争相关工作有所突破,切实在小学阶段减负增效。
6、完善空间环境创意设计项目。推进“学前教育、小学空间环境创意设计”项目,最大限度发挥环境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形成一批体现有创意、低结构、互动性、体验性的校园设计,让学校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隐形课程。通过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发现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三)实现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我区现有9所高中、6所完中,其中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7所,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3所。本区高中学校呈现“三多”特点:百年老校多、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多、有特色的高中多。格致中学、大同中学、向明中学、敬业中学等7所学校都是百年以上老校、名校,在全市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化”错位发展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优质高中的示范辐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1、积极实践集团化办学模式。以公平和质量为核心,推进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遵循“逐步推广、逐步发展、逐步突破”的原则,推进集团化办学。支持格致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密切合作,以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为核心,协同发展特色项目。以个别试点,总结经验,再推广组建新的教育集团的方式,逐步扩大教育集团建设。通过推进教育集团建设,促成区内品牌学校强强联合,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率先发展,同时带动其他相对薄弱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提高优质教育覆盖面,最终提升全区整体教育水平。
2、制订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方案,鼓励普通高中立足学校办学实际,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明确办学定位和特色方向,自主建设并做强、做优学校特色项目,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
3、深化招生入学制度配套改革,以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一是指导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按照市教委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相关要求,组织学校在准确把握各科目考试要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志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其中若干门科目并参加相应等级性考试。
二是主动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指导各高中根据学生选科情况,试点实施小班化和“走班制”教学。应对课程改革和分层教学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我区将整合区域教师和课程资源,探索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调整课程安排,加强课程管理,合理配备师资。探索各科考试对不同年级开放、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的路径。
三是落实中考改革要求,探索创新人才初高中一体化早期培养模式。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强化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阶段招生中的应用,试点办学特色鲜明的普通高中探索创新人才初高中一体化早期培养模式,以初高中一体化课程设计和实施为支撑,以初高中学生一体化管理为保障,致力于学生从少年到青年关键成长阶段一体化培养的探索。
(四)实现终身教育国民教育融合优质发展
近年来,黄浦区以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扎实推进终身教育,努力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城区的创建,形成区、街、居民点的三级网络。南京东路街道、五里桥街道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称号,其余8个街道获得上海市社区教育实验街道,有62个居民学习点被评为上海市标准化居民学习点。但随着适龄入学人数和老龄人数持续增多,对终身教育的需求总量不断增加;现有的教育资源分布与配置不均衡,总量不足,与满足居民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终身教育的组织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契合度有待提高。
1、开展终身教育视野下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相互融合,加强区内教育资源整合,理顺终身教育管理机构和人员的关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鼓励社会组织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中来,激发社会活力,完善区内终身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形成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融合发展格局,创设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的学习环境,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
2、进一步开放教育资源为社区服务,提供教育设施、教师资源、拓展课程内容,使学校成为社区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挖掘利用丰厚的社区教育资源为教育发展服务,吸纳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改革与管理,使社区成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社区教育成为学校发展的依托和延伸,充分发挥社区文化资源育人功能。
3、完善终身教育视野下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融通的制度建设。以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大教育’观”为出发点,以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为主阵地,以各类“市民学习基地”为补充,逐步探索建立线上线下学习资源的一体化,为全区市民提供一个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教育环境更加优化、教育适切度更高的终身教育资源,既满足供需平衡又满足个性化需求,又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资源,探索建立终身学习资源配送体系、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检测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4、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校企合作”深度对接。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办学,依托企业运作平台,引进一批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吸引借鉴企业化运作模式,强化需、产、学、研、用深度对接,试点职业学校校长与企业主管交流互聘。
5、实践大职教理念,建立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前教育、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一体化。努力构建与市场需求及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形式多样、服务区域经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作用,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三是完善四个发展保障机制:
(一)完善教育人才专业化发展服务机制
目前,我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学历水平明显提高,职称结构分布适当,教师发展序列基本形成。教师职称初级、中级、高级比例达到约2.9:5.5:1.6,分布总体趋于常态化。但有影响的高端人才还不能满足发展需要,能担负重任的优秀青年人才较为欠缺,人才的柔性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使用的机制尚待建立。激发人才活力与动力的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创新与落实。特别是黄浦区多年来人口导出,教师队伍新老交替节奏减缓,教师职称结构呈现出倒三角形,即高年资、高职称的教师较多,如何使得这部分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增强自身发展动力至关重要。
1、创新服务机制,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功能,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着眼营造教育家办学的条件和氛围,完善校长职级制,制订区域校长选拔、任用、考核标准,健全管理制度,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校长队伍。总结发扬名校长、名教师经验,注重高端教师专业发展,制定激励人才成长行动计划,鼓励教师出思想,出经验,出人才。
2、建立教育人才专业化发展保障机制,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与人保局联手,探索适应区域化教育改革发展的师资编制管理机制和绩效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吸引、培养、使用好优秀人才,形成更加合理的学科、年龄、专业发展结构,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3、以立足课堂、团队研修、项目引领为重点,完善优秀教师队伍分层培养与管理模式。进一步建设好以部分特级教师和区优秀学科带头人主持的名师工作室、以学科带头人为主体的沙龙研修、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科研修组,带动全体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探索“区优秀教师学术休假”制度,促进教师开展学术研究。与有关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区优秀教师的高层次培训。
4、继续制定并实施教师教学技能三年行动计划,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师育人能力。特别要注重提升体育艺术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注重提升幼儿园保育工作的质量。
争取在学前教育阶段有所突破,探索保健教师准入机制,探索幼儿园“一班三教”模式,建立幼儿园保健教师准入标准、岗位职责,更好实现“医教结合,健康促进”育人目标。
(二)改善并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与配置的机制
“撤二建一”后的黄浦区,区域面积有所扩大,但在全市来说仍还是一个比较小的区域。黄浦区教育资源总量充足,优质教育资源较多,但布局不够合理,规模普遍偏小,学校占地不足,要通过突破瓶颈问题,优化布局,改善条件,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1、细化并实施《黄浦区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方案》,根据减少数量、适度规模、提高质量的要求,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根据中心城区资源高度集中的特点,建立系统内外、系统内部、校际之间资源共享机制,克服场地不足的局限,充分发挥资源使用效益。
2、创建具有学校文化特点的校园环境。积极推进小学空间环境创意设计等项目,发挥各校在环境创设中的自主性,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创新能力、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场地和设备保证。鼓励学校通过创新实验室等项目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多样性实践的平台。
3、加强学生体育艺术工作机构及体育活动设施建设。组建区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中心,统筹协调和指导开展各类学校阳光体育活动。整合区域内体育场馆资源,拓展学生体育活动空间,探索建立体育资源共享共建机制。提高新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标准,有条件的学校试点开发学校楼顶或地下空间,重点扩大室内体育场馆的建设。
加强区青少年艺术、科技活动中心功能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区域内中小学科技、艺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服务和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区域内特色优质文化资源,推进社会艺术场馆、专业院团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效衔接,建设市区校三级学生艺术团队。
(三)完善“绿色指标”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有什么样的考评体系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我区制定了推进落实“绿色指标”的实施意见,并提出区域推进落实“绿色指标”的行动要求。成立了黄浦区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中心。加强对学校学业质量的监测和分析,鼓励学校以学业质量为切入口,形成全面分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指导体系和反馈调节体系,科学开展教学评价。但学校评价能力有待提高,评价工具及数据需要整合共享,评价开展情况校级差异很大。
1、制订《黄浦区关于构建区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若干意见》,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在保障教育质量体系中的主体职责,指导学校开展评价工作,从教学质量监控入手,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学业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和完善“以校为本”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落实上海市“绿色指标”评价。发挥评价导向功能,改变单一的结果评价,分数评价、鉴定型评价,关注获得质量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和感受,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2、重构与完善“黄浦区教育质量监测与反馈研究平台”,探索全面质量观的学业质量监测与反馈-改进的机制。对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科学评价,为学校精细化的管理、教师教学改进、学生自我完善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基础教育转型、引导学校和教师形成全面教育质量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3、建立健全区、校两级质量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校级质量保障机制与管理流程。开展“学前教育保教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研究。研制“黄浦区幼儿发展评价指标”,把握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真实状况。开展“基于脑发育规律的儿童早期学习的实证研究”,探索幼儿学习规律与学习方式,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总结部分试点小学的校本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推广到全区小学。总结中学试点经验,指导改进完善并逐步推广。
4、创建跟踪学校毕业生学习、工作与生活成长的“黄浦区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平台”,对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培养内容开展实证性研究,追踪黄浦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轨迹,审视黄浦区学校的教育过程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为后续的教育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四)建立健全权责分明的教育治理机制
区内建立有统筹领导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如教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制度、教育法规目标责任制、教育建设项目相关委办局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等,对教育重大工作加强领导,通过规划、经费、政策等统筹管理,引导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教育系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面完成了“一校一章程”、开展3到5年一轮以推进学校规划实施为主线的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开展依法治校工作课题研究和基地学校建设,教育管理运行有效。但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边界有待进一步清晰,管办评分离的治理体系没有完全形成,服务学校发展的教育公共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与活力需要进一步激活增强。
1、进一步发挥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区长任副组长、相关委办局为成员单位的区教育联席会议的作用,研究讨论教育重大问题,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分管区长任主任的黄浦区教育督导委员会,落实《上海教育督导条例》,依法督政督学,确保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到位。
2、转变政府职能,明晰政府职能边界。建构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各类教育主体各司其责、合力推进改革发展的“管办评”制度体系,形成有效的行政部门决策、学校执行、督导室监督等相互制衡又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
3、深化部门和条块联动机制,共同推进改革项目。健全与相关委办局协同合作、齐抓共管、联动互动的推进推进机制,增强教育部门服务市民的有效性。协同区人保局研究制订支持学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及教师校际流动等方面的政策。协同区财政局等部门,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提高经费效能,在经费使用支持学校自主发展方面有所创新,探索建立根据学校改革项目、特色项目等立项拨款,支持学校发展的经费使用制度。通过经费结构性倾斜,鼓励学校自主办学,特色发展。落实与发改委、规土局、房地局的定期会议制度,落实教育发展的建设项目。
4、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完善中小学幼儿园管理制度,落实“一校一章程”的实施。支持校长依据法规章程规范办学,以教育家精神自主办学,以尊重教育规律的文化自觉特色办学,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激发学校发展活力。
根据依法治校要求,实施“黄浦区中小学幼儿园完善家长委员会工作”项目,以部分中小幼基地学校进一步规范、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的试点为抓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学校家长委员会建设工作。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学校规范管理,依法自主发展中的作用,密切家校合作,形成社会参与、开放办学的机制。
5、积极主动参与“全国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课题,推动依法治教工作。以市教委政策法规处为龙头,试点“1+
七、推进措施
1、区委、区政府加强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指导解决推进中的问题。
2、把教育综合改革任务作为“十三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线和重要内容,认真制订推进综合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及项目实施计划,形成时间表、路径图,按照时间节点加以落实。
3、建立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工作责任制。教育局党政班子领导分工负责,以项目负责制的形式,牵头科室与学校有序落实。
4、建立工作推进自评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对综合改革项目推进情况进行自评,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检查落实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保证如期完成。
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