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开放日
家校互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情感教育 > 家校互动 > 正文
假期游学,游还是学?
发布日期:2005-01-28    作者:
再过一个星期学生们就要放寒假了,商家早已把目标盯在了学生身上。一个月前,各类冬令营的广告就已经铺天盖地了,其中游学冬令营更是让有的学生和家长怦然心动。花几万元只让孩子出去那么短的时间有必要吗?游学能让我们得到什么呢?游学是旅游还是学习呢? 游学冬令营慎重选择 据了解,推出游学冬令营的大多是一些旅行社和留学中介,其中商业的成分是比较大的,所以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有一个到国外见见世面的机会的话,一定要慎重考虑和选择。有的游学冬令营的宣传很诱人,他们会告诉你他们的游学特色是帮你的孩子提高英语语言实际应用的技能,了解所去国的社会及历史熟悉其文化及教育体系,体验该国民风民情加强两国文化交流,为未来可能的海外大学申请做准备。不过有懂行的人却一针见血地指出,除了锻炼一下英语和出国游玩一次外,其它的所谓特色都是虚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的游学冬令营、夏令营的价格层次各不相同,从一万元不到至几万元的都有,时间在一周到一个月不等。记者仔细比较了一下其宣传资料上的行程,发现好多游学冬令营的日程安排是以“游”为主的,而学英语只是其附带的一项功能或一个宣传的亮点,但游学的价格却比纯粹旅游的价格要高出很多。如沪上某游学冬令营打出的口号是“英语游学新马特派团”,一周的时间收费却高达6000多元,看其日程安排,基本上是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的游览,只是在某天的游览中安排一个诸如“购物情景教学、游乐项目情景教学”等内容,而且冬令营的流程安排跟旅行社没有区别,住宿的是当地酒店或度假村。据了解,旅行社新马七日豪华团的价格一般也就在三四千元,比该游学冬令营要便宜近一半。而且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非英语语系国家,一群中国孩子在中国导游的带领下游山玩水,又会有什么样的英语环境呢?但打着英语游学的口号,往往会吸引一些望子成才的家长。 如果家长想让孩子出去见见世面、感受异国的文化氛围并学习英语,可选择一些入住当地家庭的游学,入住当地家庭跟当地的普通家庭生活在一起,不仅会有一个纯英文的语言环境,还可以通过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文化和风俗等等。如果有的家长本来就有把孩子送出去留学的打算,那游学正好是一个适应性的锻炼,为将来的留学做准备。 不过选择游学冬令营一定要擦亮眼睛,要选择那些有经验、有知名度和信誉度的信得过的机构,因为即使同样是一个月的加拿大游学,负责任的机构会合理地安排学习、住宿等条件,会选择当地比较好的学校,对游学的家庭也作认真的选择,那孩子的游学质量会高很多。一些机构,可能会随便选择一家当地的学校、安排在一些并不合适的家庭等等,会让孩子的游学并不圆满。 小学生不宜游学 这段时间,卢湾一中心的程华校长不断地接到一些电话,希望学校能组织一些学生参加他们的游学冬令营,并承诺组织多少多少学生老师就可以免费等等。程校长说这段时间他已经拒绝了好多这样的电话,他认为小学生不宜参加游学。 对于一些游学机构打出的“9岁以上学生和英语爱好者都可参加”的行为,程华认为这并不可取。游学是一种商业行为,花费太大,小学生不提倡参加。首先,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自理能力比较差,父母不在身边会很令人担心的。有些小朋友连父母身边一天都没离开过,却要一下子到国外去过上两个星期,这很不现实的。其次,国内和国外的社会氛围、文化背景不一样,小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在国外游学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另外,如果单单是从学外语的角度考虑的话,国外游学也很不现实,因为短短的两周时间孩子的外语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游学实际上也就是让孩子们到国外旅游了一下,那些外语本来就好的孩子到国外用上了,回来就更有信心。而对于那些基础不是很好的孩子,可能反而会有点自卑了,那反而会起到负面的作用。其实学外语不一定要到国外,现在的学校学习环境都很好,都有外教、英语角等,小学生也可参加一些英语培训班,只要多说多练也会有进步的。但对于一些学校间的对外交流,非商业的游学是值得提倡的。比如有些学校跟国外的一些学校是兄弟姐妹学校,每年都交换学生,这类活动往往都收很少的费用,却是实实在在的游学,是值得提倡的,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家长也有相应的经济承受能力的话,这可能是最佳的一种游学状态。 游出去看看外面的天空 迪迪是复旦附中高二的学生,现在正在收拾行装准备参加寒假的美国游学之行。这次游学是学校跟美国的一所中学交换学生性质的,只象征性地收了一些费用。不过对于游学迪迪并不陌生,因为去年暑假他才刚刚参加过一个旅行社组织的英国游学夏令营。 去年暑假,迪迪和一些中国孩子参加了一个旅行社组织的游学夏令营,在英国布鲁克斯生活学习了25天。在这25天里,迪迪他们被安排住在当地居民的家里,两个孩子住在一个家庭里,每天上午都到当地的一家学校上课,下午有时候有课,有时候被旅行社组织出去游玩。对于迪迪来说,在纯英语的环境里英语有了一定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因为这是迪迪一个人去那么遥远的国外,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面与人相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游学最后,旅行社给他们留了两三天的自由活动时间,他和几个同学一起自己坐火车穿郡过县,自由游览英国的一些地方,那种感觉很好,很锻炼人。不过也有些不是很如意的地方,旅行社把他们当普通游客一样,拖到一些著名景点就算,参观旅游犹如走马观花,不能有很深刻的体验。 包括在英国的花费,这次游学一共花了迪迪3万多元,不过迪迪说将来自己肯定要到国外留学的,这次游学正好是一个先期的考察吧,让我对留学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领个老外回来“过家家” 很多家长花大力气把孩子送出去游学,除了希望孩子在一个纯英语的环境里学好语言还希望让孩子感受异国的文化氛围,体会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其实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除了把孩子送出去之外,还可以把外国留学生迎进门游学。据了解,在上海一些有条件的家庭,就让那些到上海短期游学的外国留学生住进了家里。在张先生家里就有这样的特殊家庭成员,从去年春天到现在,已经先后有十几个外国留学生成为过他们家的一员。 女儿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 上周,张先生读中学的女儿要过生日了,张先生和太太在筹备女儿生日PARTY的同时,也在筹划着让家里那两个来自挪威和英国的小伙子感受中国式的生日会。张先生让太太提前一天给JACK和MIKE打了电话,让他们第二天晚上不要安排活动,早点回家吃饭。在电话里她们并没有说是女儿生日,他们怕这些孩子花钱,只希望他们能够参与进自己的家庭生活,了解一下一个中国家庭是怎样过生日的。 女儿生日那天,张先生早早地回家和家人一起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五点多的时候MIKE和JACK也回来了。面对着一大桌子的中国佳肴,他们显得很惊喜,当得知是一个生日晚宴时他们起劲地打听谁是生日的主角。张先生一家人让他们猜,两个大孩子竟然把盛装的张太太当成了寿星,差点忽略了一旁穿着普通校服的正牌主角。 对寿星小雨来说,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特殊生日,除了自己的父母亲人,还有两个来自异国他乡的“哥哥”一起庆祝。席间中文英文齐上阵,上海话里夹杂着普通话,可真够热闹的,仅听MIKE和JAKE学说上海话,就笑翻了一批人。听MIKE和JACK用纯正的英语讲述在他们国家过生日的故事,跟他们一起讨论许过什么样的生日心愿、希望收到什么样的生日礼物等。对于小雨而言这已不仅仅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口语的机会,而是通过他们了解到在其它国家过生日也有很多有趣的经历。 跟老外交朋友 张先生的家庭是那种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富足、民主、开放。自从去年陆陆续续有国外留学生来家里住了之后,一家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在他们家里,因为有了这些新成员的加入,每天都有很多趣事,而这种乐趣是外人所难以想象的。自从这些外国孩子来了之后,张太太每天都尽早完成工作早点下班回家,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每天想着新菜式,换着花样给孩子们做好吃的。甚至是早点,每天安排的都不一样,张太太笑言他们家附近所有品种的早点已经全部吃完了。 JACK和MIKE刚来的时候比较拘谨,一家人就用家人的热情来感染他们,他们不把他们当客人,而是当作自己的家人。家里吃的东西、饮料都放在固定的地方,大家可以自由取食。有一次,张先生问刚来的JACK想不想喝咖啡,JACK说想,“想就自己去倒!”于是JACK就像在自己家里那样去给自己冲咖啡,这样,距离感一下子就没有了。 平常,一家人一起吃饭、聊天、看电视,周末一起出去运动,有空的时候,两个大人带着几个大小孩出去逛街、泡吧,就像一个正常的家庭一样。刚来的时候,JACK他们连筷子都不会拿,现在已经运用自如了。大家一起包饺子、教他们做几个上海菜,有空的时候教他们写书法、学国画,他们都学得很认真。 “我跟他们都是朋友,我们一起很开心很平等的。”张先生告诉我们,在这个家庭里面,没有长辈和晚辈的称呼,家庭成员之间都是彼此叫对方的姓名的,大家都是好朋友。住在家里的外国孩子都是短期留学的,走了之后联系却一直没有断,电话和Email是他们经常联系的工具。圣诞节到来之前,张先生一家特意去买了一批富有民俗特色的贺卡,寄给国外的那些孩子们。当然,他们也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家庭成员的贺卡和邮件。 老外也很传统 在张先生的眼睛里,住在他家的这些外国留学生,除了皮肤不一样、语言不一样之外,跟中国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文化上的差异也已经很小了。不过在这些孩子身上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他们的那种独立性和自信的个性非常值得我们中国的孩子学习。在一起的日子久了,张先生了解到这些孩子读书的学费都是自己打工赚的。 张先生说,这些孩子很可爱、很懂礼节。几乎每个第一次到他们家来的孩子,都向他们家人送了小礼物,虽然这些小礼物本身并不值钱,但他们把礼物从地球的另一端带过来,本身就很让人感动了。有一个英国的男孩子,把在国内打工赚钱买的一瓶葡萄酒,千里迢迢地带过来送给她们,很不容易的。每个孩子离开的时候,也都会给她的家人送上一份小礼物。这些孩子还非常重情意,有个英国来的孩子,一共才在上海度了三周的时间,他还特意抽出一个周末去徐州看望曾经教过他的一个老师。 国外的孩子在自立方面跟中国的孩子也很不一样,比如他们平时都是骑自行车去学校的,碰到下雨天他们也仍然自己骑车。而且这些孩子还很节俭,不必要的钱很少花。刚来的时候,他们的行李里面都会带很多药品,一到上海就换上了上海的手机卡,购买了公交卡等。有一个叫BRUCE的男孩子,回国的时候买了很多东西,他把东西收拾好后,赶紧上网查了下相关航班所能携带的行李重量,并把家里的秤拿出来称,结果发现还是超了一点点,又把箱子打开,拿出几件衣服穿在身上,折腾了半天,终于行李箱的重量控制在了规定的范围内。 记者手记:其实张先生本来是想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国外游学一段时间的,却正好有机会把外国学生接到家里“游学”。在张先生看来,最大的收获是促进了中国民间的对外交流,特别是文化的交流。在跟这些留学生的相处中,每一个时间段都在了解他们的文化,并把我们的思想传达给他们。从张先生一家的故事中,我们也看到,游学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习英文,更重要的是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只有彻底地融入彼此的生活,才能真正地了解对方,同时也才能看清楚自己。 其实,无论是把孩子送出国游学,还是把留学生接到家里“游学”,游是其次的,学习和交流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交流越来越多,差异才会越来越少。 《上海商报》何楣
分享到: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
地址:上海市淡水路450号 邮编:200025 电话:63280645
沪ICP备15052465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4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