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新民晚报》报道:
——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理解“关爱”
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一年级女孩小彦这几天情绪有些低落——当护士的妈妈接受抗震救灾的任务,远赴都江堰灾区救死扶伤。虽然知道灾区的小朋友比自己更需要妈妈的帮助,但每天在电视上看到救援人员忙碌的身影,小女孩担心妈妈的安全,更希望妈妈早点回来,帮自己扎小辫。
经过询问,老师们发现,参与救灾的学生家长不少。怎样帮助这些孩子调整情绪?如何用父母的举动巧妙地转化成对孩子的教育?老师们想出了不少好办法。
我和父母来“比赛”
妈妈刚去灾区的几天,谁跟小彦说起妈妈,她的眼泪就会滚了下来。班主任李芳老师发现了孩子的异常,并嘱托任课老师,课间多和她谈谈心,学校的心理老师也及时对小彦进行了疏导。
为了鼓励小彦,学校特聘她担任值日小校长,让她和妈妈比一比:一个月后,是妈妈救灾任务完成得好,还是小彦的“小校长”当得棒。渐渐的,孩子的眉头松开了,又开始笑了起来,嚷着要录下自己的工作片段,寄给远在四川的妈妈看一看。
爱的方式有很多
男孩小庭的妈妈是演员,最近经常为了赈灾义演四处奔波。班主任陈芸老师承担下了放学后照顾小庭的任务。帮他复习一下当天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和他一起读读故事书,预习课文。在一节名为“夸夸我们抗震救灾英雄”的情感教育课上,男孩小羽自豪地告诉老师,自己的爸爸出发去四川建设野战医院了。“六一节”前,伙伴们发现小羽有些发愁,因为爸爸不能像往年那样带他出去玩了,大家邀请他一起参加自己小队的活动。
小伟的爸爸为了购买、整理救灾物资,通宵加班,老师让孩子来讲述爸爸的故事,体会爸爸付出的辛劳;小谦的爸爸积极参加为灾民献血活动,老师带他去为爸爸选购牛奶,教会小谦如何照顾爸爸。在老师们看来,“爱”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变化,同样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关爱”的意义。
卢湾一中心师生关爱救援队员子女 留个粽子给远方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