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引领实践 素养导向育人
2022学年第一学期教学研究月之小综合学科
2022年11月11日,以“课标引领实践 素养导向育人”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月活动拉开序幕。听了吴校长和徐校长的发言,小综合组的老师们深切感受到教书育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踏踏实实地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并且要坚持不懈,与时共进。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学习,协作,转变观念,聚焦问题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一、专题学习
小综合组由信息科技、劳动技术、心理三门学科的教师组成。全组老师在学习《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基础上,分学科观看了专家讲座视频:《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通过义务教育劳动测评学习劳动课程新课标》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体解读》。大家在学习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将新课标与现有教材和原课标进行比较,理解新课标理念,并提出自己对新课标下教学模式与方法转变的思考。
二、主题教研
(一)聚焦学科素养,教学设计研讨
徐旭老师根据教学进度确定了本次教学研究月展示课的课题《提高画图效率——有趣的旋转》。由于组内老师由不同学科组成,所以我们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然后大家重点学习了信息科技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新课标》中提出的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特别是将“信息素养”改变为“数字素养”与能力。组长郭婧老师从“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小学阶段目标”的要求来分析这节课所涉及的核心素养内容。劳技王琳和刘红老师在作品制作与创新上找到了两门学科共通处,提出了实践操作的建议。余珏老师发挥其科研优势,从概念到课堂表现,为大家解读了“计算机思维”。经过研讨,我们觉得应该改变以往独立知识点的教学方式,不能只关注这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更要从单元的角度看待这节课。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好单元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而单元教学活动应该由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项目活动来引领,由此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实践,去思考,真正达到素养的提升。
(二)线上线下,多次试教与研讨,逐步体现素养导向的育人价值
本次教学研究月每个组要进行一节研究课的展示,在备课、试教、研讨交流的过程中,小综合组充满了浓浓的“研究”氛围。最初的课堂教学还是舍弃不了知识技能点的讲解,设计了一个个小任务,让学生学会“旋转”的操作,然后再用技术去制作作品。这似乎很符合学习的规律,但是我们总觉得学生在课堂中没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前后活动不在一个情境中,不能体现“做中学、创中学”的理念。经过一次次的推翻重来,最终这节课确定了以学生熟悉的“小小讲解员”活动为项目主题,在项目的引领下,我们舍弃那些看似有趣的活动,以本节课的项目活动任务“为画设计制作一个美丽的画框”的做事顺序为逻辑主线,以此展开本节课的问题链,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分解任务,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新技能,更是体验了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了计算思维。
三、教学展示
![]() |
首先,郭婧老师进行了说课。她对教材、学情进行了分析,结合新课标倡导的“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新课标中提出的“小学阶段计算思维目标”的相关内容。
综合这些因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改变了教材独立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单元项目活动《我是小小讲解员》来引领学习。在这节课中以“画框制作”这件事的做事顺序为问题展开的逻辑次序,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理清制作过程,选择合适的技术去完成创作,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关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以上分析,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接着徐旭老师进行了模拟上课。徐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通过观察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技术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操作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了学习方法,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自主探究新技术打下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徐老师在学生制作前,让学生分解任务,理清制作次序,模拟演示了不同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养成先观察、分析,再实践的思维习惯,养成思维的有序性。在提炼出创作步骤后,徐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去创作出不同的画框。
![]() |
|||
![]() |
最后,从课堂到生活,学生用今天学到的新本领,解决了生活中数字照片方向不对的问题。
上完课后,组内的王琳老师从项目活动实施这一方面进行了评课:“小小讲解员”社团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色社团活动,是学校的一项红色教育基地实践活动,到今年为止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了。学生在学校大队部组织的“小小讲解员”活动中参与体验了“一大会址”的讲解介绍,对本单元的活动主题比较熟悉。徐老师把“小小讲解员”社团和“计算机画图”这一单元的内容有机的结合,通过“小小讲解员”社团引入新课,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点非常好。余珏老师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角度来评价这节课:在信息科技新课标中,计算思维是其核心素养之一,当前的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不是为学习一种技术、一个知识点而学习,重点是要能够迁移运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这节课学习活动中,可以看出徐老师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到主页中的“旋转、翻转”来尝试运用,这个跟以前的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本质的区别,就是学生不是等着老师来“喂”知识,而是主动去尝试模拟,然后来验证是否解决了问题。教师引导分析画框制作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先复制翻转一个再同时复制翻转两个;一个一个轮流复制;先画线条再复制翻转四个角的图案;先制作四个角的图案再画线等等,方法多种多样,学生不仅在自己尝试建模的基础上学到了信息技术的本领,还能从与同学的交流分享中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一个更大的角度来说,他们是学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他们可以反思并优化自己的解决方案,从而将这种方法迁移到其他生活和学习的领域。
最后,吴蓉瑾校长和张菊教导对本次展示活动进行了点评。吴校长肯定了我们将新课标的理念运用在旧教材的教学中的做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创新了课堂教学。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要求,希望这次展示作为起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更关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更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开展分层教学,促进每位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张老师肯定了我们在教学研究月中对新课标学习的体验与成果,在这次研究课展示中体现出了大家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与实践,做到了“素养导向育人”,在这节课中体现了多学科的融合。张老师强调,信息和劳技学科更重视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到生活中,这点非常重要。
本次展示活动圆满结束,我们通过认真学习新课标,积极实践,对新课标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聆听吴校长和张老师的点评后,让我们更加有信心,以此为起点,继续研究、创新与实践,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