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开放日
课堂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建设 > 课堂教学 > 正文
小蝌蚪找妈妈
发布日期:2005-11-11    作者:
(由一个语文课上的问题演化成一次妙趣横生的综合课,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仅得到了鼓励,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案例说明,如果有一位善于引导的教师,课堂上一个小小的问题,也会引发孩子的一次探索知识世界的愉快的旅行。)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知识性童话,要求学生通过教学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未曾想到,有一位同学通过课外阅读竟发现语文书中和百科全书中介绍的青蛙生长过程存在矛盾。语文书中说小蝌蚪先长后腿,而一本百科全书中却说小蝌蚪先长前腿,究竟谁对谁错?学生的提问远远超过语文课教学的内容,作为老师如果我就此打住,草草了事,轻描淡写地说:“回去看看书,找找看。”这样一定会使学生萌动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对疑难问题的探究精神,对权威或书本不迷信,敢于挑战的精神受到打击。 因此,我决定利用布置“长作业”,与常识课相结合,来解决这一问题。 (这位老师成功的营造了一种开放性的、启发性的课堂氛围,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才能得到尊重和珍视,并引导他们兴致勃勃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指导方法 寻找资料 首先,我指导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地寻找资料。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上网,上少儿图书馆,去书店或找这一方面的专家询问等途径找寻答案。在实施中我给学生一星期时间查阅资料。时间太短,学生时间会不够。太长,由于学生兴趣持续时间不长,会使学生兴趣减退。 饲养小蝌蚪 提高观察力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得出结论更具说服性。于是,学生带来了饲养的小蝌蚪,我指导他们有目的地观察,让他们对照书中描写小蝌蚪的句子观察,既观察小蝌蚪颜色、外形之间有何区别,更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我要求学生天天观察,在一星期后统一交流观察结果。学生们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把小蝌蚪带到学校来,让没养过小蝌蚪的同学一起观察。无形中班级凝聚力增强了,同学们互助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加强了。 小组讨论 常识课解答 然后,我又与常识老师联系,让她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案。 (在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寻求答案的时候,教师并没有“缺席”,而是始终作为一个幕后的指导者,对孩子进行适时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的活动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 一周后,学生们带来了寻找到的资料、自己饲养的小蝌蚪。就这样,一堂打破学科界限,以问题形式出现,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形成了。整节课,以学生互问互答为主,先由学生将一周内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在全班交流,解决语文课上同学提出过的问题,介绍大家感兴趣的新知识。遇到疑难,则师生共同解决。 (由于书籍和教材说法不一。而学生的观察也有两种现象发生。这一问题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可,在有所争论的情况下,教师只是告诉大家有很多科学知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索,而没有以教师的主观意见给学生明确的答案。 虽然没有找到统一的答案,但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对于孩子们来讲,这将是他们终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作者:胡敏 点评:刘 静金敏 )
分享到: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
地址:上海市淡水路450号 邮编:200025 电话:63280645
沪ICP备15052465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4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