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融入情感因素 系统构建完整教育
——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课程建设方案
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是一所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良办学传统的中心学校。2000年以来,我校本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我们的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宗旨,持续开展了学校教育科研,努力构建与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相适应的学校教育改革的新框架,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形成鲜明的具有时代特征、学校发展特点的办学特色。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的新举措,持续开展了以课题研究为重点的学校教育科研。率先在全市开设情感教育课。2002年完成了市级课题《构建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2007年完成了国家教育部课题《全面注入情感因素,系统构建完整教育——小学生情感感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探索和实践。在学校整体办学中全面注入情感因素,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完整人才的“完整教育”,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教书育人、活动育人、交际育人的新格局,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2008年我校制定了《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办学三年规划》,在此基础上现制定《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课程建设方案》。
一、办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更丰富的发展条件,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感,学会与人沟通,培养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是我校办学的基本宗旨。
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全面注入情感因素,建设科学民主、情理交融的管理体系;开发、建设以情感教育为重点,整合各方面内容的校本课程体系;探索注重情感经验积累与情感能力培养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亲密互助、和谐互爱的师生关系,创设有学校特点的充满健康情感的学校文化,是我校追求的发展愿景。
二、课程理念
学校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校课程的建设和实施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身体、心理、道德都健康成长,既强调健康体魄、健康心理,又强调健康生活方式;让每个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能力与人格都得到同步发展,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责任、有热情,爱国家、爱人民、爱学校,兼备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具有扎实的知识和丰富的情感,健康的身心品质和一定的艺术修养,宽容、大度、勇敢、坚毅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小学生。
三、课程建设发展目标
依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的要求,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有机融合与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之中,进一步加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三类课程的整体建设,形成三类课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的实施形态。
扎实稳步地推进基础型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根据学科自身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力度,积极探索将拓展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探究型课程适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入研究情感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总结提炼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操作规律;将课外实践活动整体纳入到学校课程实施范围之内,使之与三类课程的实施有机联系地有计划地得以开展;注重学校资源、社区和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课程实施与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引导教师自觉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增强“课程意识”,提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和重视教研活动和专题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课程实施的执行力。
四、充实基础型课程内容,促进课程目标达成
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是在不超越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校特色,对国家课程的适当调整,对课程内容的充实和更新。在这一方面,我校进行了对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开发尝试。对基础型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充实、调整,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编写与之相匹配的补充教材,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语文学科的补充性课程分古诗诵读和课外阅读两大部分。古诗诵读每个年级每一学期都要求通读三十首左右的古诗,要求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并能背诵一些名家名篇或佳句。课外阅读每个年级都制定了必读和选读的书目和时间安排。这些书籍包括政思、文学、自然科学、科学幻想等各个方面。
数学学科的补充性课程强调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运用在生活中。如让学生计算药品的用量等。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想去理解生活和自然界,追求思维的合理性、简洁性。并注重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原理、原则等思维性的内容。
自然常识学科的拓展性课程是《十万个为什么》中适当引进有关动植物、自然现象中一些科普知识,作为教学的延伸。其它学科的拓展性课程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目前语文学科的补充性课程已具雏形,开始补充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他学科也将成熟一个,编写一个。
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形成了一系列校本教材,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今后三年,我们将一方面向所有学科推广实行,创建更多的校本教材;一方面将根据新的变化和要求,对已经尝试开发的学科有新的发展,调整、补充新的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师整体把握学科教学目标能力,增强教师处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五、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设计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计划。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创造性地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吸引、组织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让教师们认识自己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责无旁贷的开发者。在《构建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我校逐步形成以情感教育为特色,包括多学科的民俗文化系列课程、社会实践探究活动等内容的校本课程。
我校拟在本方案实施期间,进一步充实、完善校本课程,不断开发拓展型课程的实施项目,不断创新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将拓展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探究型课程适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构建由“陶冶心灵的情感教育系列课程”、“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系列课程”、“激发爱国情感的国防教育系列课程”、“多学科的民族文化系列课程”、“发展特长的330兴趣系列课程”、“融入生活的社会学习活动系列课程”、“提升综合能力的创新实践系列课程”七个板块构成的系列化校本课程新体系。
板块一:陶冶心灵的情感教育系列课程
1、课程特色
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针对学生中的突发事件、热点话题、以及小学生在情感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师生搭建交流情感、宣泄情绪、陶冶情操的平台。
2、课程内容
我们将情感教育的内容分成8个专题。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选择每次情感教育课的具体内容和素材。8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如下:
专题一:生命意识。包括:认识自我,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专题二:责任意识。包括: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工作负责。
专题三:环保意识。包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专题四:热爱科学。包括:尊重规律,学会探究。
专题五:自我约束。包括:遵守规则,服从纪律。
专题六:关爱他人。包括:同学友情,家人亲情,助人为乐。
专题七:勇敢坚毅。包括:克服困难,勤奋耐劳。
专题八:感受快乐。包括:体验成功,学会分享。
3、教学方式
本课程列入课表,每周一开设,课时20分钟。
情感教育课通常采用以下形式:
(1)讨论式。通过对具体事件或情境的讨论,使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2)游戏式。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又有教育寓意的游戏中感受真情,体验快乐,提升学生的情感世界。
(3)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到事件中来,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当事者的内心世界,释疑解惑,化解矛盾,使学生能理解、认同他人,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板块二: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系列课程
1、 课程特色
我校是上海市生命教育试点学校。学校力求将生命教育体现人本化,注重自主化,实现常态化。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分层设置课程内容,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在体验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护、学会自救。
2、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生命教育系列课程的内容主要由安全知识与技能、灾后教育、救护实践三个专题组成。教学方式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技能、技巧的训练。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获得体验,掌握技能,发展能力。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框架见下表:
专题 | 年级 | 内容 | 时间 | 形式 | 主持 | |
安全知识与技能 | 安全 争章 | 一年级 | 有关校园安全的“平安好儿童章” | 每年3月 | 广播 课堂 教学 | 德育处 班主任 |
二年级 | 有关预防火灾的“119火孩子章” | |||||
三年级 | 有关交通安全的“红绿灯章” | |||||
四年级 | 有关公共安全的“110小卫士章” | |||||
五年级 | 有关自救自护的“120自救章” | |||||
专题 安全 | 全校 学习 | 饮食安全 | 每年一月 | 广播 视频、讲解 | 德育处 外请 专家 | |
家庭安全 | 每年二月 | |||||
生活安全 | 每年四月 | |||||
社会安全 | 每年六月 | |||||
学校安全 | 每年九月 | |||||
旅游安全 | 每年十月 | |||||
防火安全 | 每年十一月 | |||||
交通安全 | 每年十二月 | |||||
灾后 教育 | 全校 学习 | 爱心奉献篇 | 每年五月 每周一个专题 | 网络 | 班主任 | |
高尚师德篇 | ||||||
感人亲情篇 | ||||||
生命智慧篇 | ||||||
珍贵友情篇 | ||||||
救护 实践 | 四年级 | 体验民防科普馆 | 上半年 | 春游 秋游 | 德育处 班主任 | |
体验上海地震馆 | 下半年 | |||||
三年级 | 包扎救护课 | 每年五月 | 操作 | 卫生室 | ||
二年级 | 安全交通课 | 每年十二月 | 演示 | 交警 | ||
全校 | 逃生演练 | 每季度一次 | 演练 | 学校 |
板块三:激发爱国情感的国防教育系列课程
1、课程特色
本课程是我校在每年的11月“国防教育月”期间开设的短课程。同时,也是我校落实《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的专题性校本化教育载体。
2、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国防教育系列课程内容由知识篇、训练篇、体验篇组成,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增强国防意识,了解基本知识,经历技能训练,加深实践体验。具体内容见下表:
课程项目 | 主要内容 |
知识篇 | 国防教育—不能忘却的历史、中国国防发展史、观摩阅兵式 |
训练篇 | 军训、队列操练 |
体验篇 |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海军基地、南京路上好八连等 观摩《百团大战》、《战上海》、《八月一日》等电影、听红军讲故事等 |
板块四:多学科的民族文化系列课程
1、课程特色
多学科的民族文化系列课程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本课程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拓展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以基础型课程为依托,与相应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由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是我校尝试开设的新型校本课程。
2、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中国民俗文化为主线,包括走近民族艺术、走近中国桥梁、走近民族铁艺制作、走近民族数学、古代诗文欣赏、走进红色经典6个系列。
每个系列的教学任务由相应的教研组为主承担,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在教研组内外安排任课教师。具体安排见下表:
系列 | 走近民族艺术 | 走近中国桥梁 | 走近民族铁艺制作 | 走近民族数学 | 古代诗文欣赏 | 走进红色经典 |
负责组室 | 音乐组 | 科常组 | 劳技组 | 数学组 | 语文组 | 大队部 |
各系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简述如下:
(1)系列之一:走近民族艺术
“走近民族艺术系列”通过欣赏、模仿、体验、感受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感知力,通过赏、演、设计、制作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民族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培养感知、表现、鉴赏的艺术能力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提高艺术文化修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系列之二:走近中国桥梁
“走近中国桥梁系列”具有集历史、哲学、美学、建筑、科技、民生于一体的特点。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调查研究;走进生活,实地考察;动手尝试,模拟试验;学会欣赏,展示作品等学习方式,了解中国桥梁的发展、种类、结构、建材等基本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提高鉴赏水平。
(3)系列之三:走近民族铁艺制作
“走近民族铁艺制作系列”在我校四年级开设,纳入劳动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由“铁丝画”和“铁丝袜花”两大部分组成。通过学生自己摸索,教师现场指导,让学生了解铁丝等各种金属丝的性能,尝试有创意地设计制作铁丝作品,培养生活情趣,激发热爱传统民间文化的情感。
(4)系列之四:走近民族数学
“走近民族数学系列”根据我校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情感认知特点,结合学科教材的特点,发挥教师的专长,融入各年级数学教学中进行。本系列力求通过对中国特有的数学成就和数学家的故事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我国优秀数学成就中蕴含的民族聪明智慧,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5)系列之五:古代诗文欣赏
“古代诗文欣赏系列” 通过阅读、背诵、欣赏、练习、表演、竞赛等各种方法,感受中华民族古代诗文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不同年级,由浅入深地阅读名著名篇,熟记古诗名句;初步了解中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和各种流派;掌握毛笔和硬笔书法的基本功。
系列之六:走进红色经典
“走进红色经典系列”在我校四年级开设,一共分为五个平行单元,即中共一大会址、周公馆、邹韬奋纪念馆、孙中山故居、渔阳里团中央旧址五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个单元都包括参观学习、基本历史知识背景学习、讲解练习、实战演练四个学习活动。通过培养小学生志愿者讲解员,让他们用儿童化的语言为小伙伴进行讲解等方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板块五:发展特长的330兴趣系列课程
1、课程特色
330兴趣课程是一档在每天3:30分放学后开设的兴趣课程。在学生和家长中进行意见征询,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设置课程菜单供学生选择报名,授课教师来自于社会、社区、外校、活动中心、家长志愿者等多方人士。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挖掘学生发展潜能。
2、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330兴趣课涉及语言文学、数学、外语、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身等六大领域。学习形式为各种兴趣班。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拓展兴趣班的类型,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形成我校特色,如开设儿童文学阅读、思维训练、小小外交官、西方礼仪、小小心理辅导员、机器人、头脑OM、业余电台、硬笔书法、艺术手工艺、儿童画。
板块六:融入生活的社会学习活动系列课程
1、课程特色
融入生活的社会学习活动系列课程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为主,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相结合,全班活动和班队相结合。本课程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增强学生的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2、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本课程包括六大系列,分别为:“爱国情、民族魂”、“送关怀、献爱心”、“搭平台、展才艺”、“守规则、会合作”、“爱科学、学探究”、“鼓勇气、练意志”活动系列。
(1)“爱国情、民族魂”活动系列
通过“学雷锋、学劳模”、“红红火火迎新年”、“开开心心闹元宵”、“细雨纷纷踏清明”、“团团圆圆过中秋”等活动,利用中国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民俗等多方面资源,加强优秀人文传统的熏陶,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
(2)“送关怀、献爱心”活动系列
通过“老少同乐”、“圆梦”、“关爱互助”等活动,引导学生懂得关心家人、尊敬老人,产生对长辈的感激之情、对弱者的同情之心,并能够力所能及地关心、帮助他人。
(3)“搭平台、展才艺”活动系列
通过“七彩大舞台”(布谷鸟演唱周、小奥运健身周、小神笔书画创造周、家家乐亲子表演周等)、“学生俱乐部”(小小世博志愿者俱乐部、喜羊羊志愿者俱乐部等)、“百家争鸣小讲坛”等平台,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营造和谐、愉快、充满活力、真情流动的校园氛围。
(4)“守规则、会合作”活动系列
通过“校园创意写话”、“值日小校长”等活动,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生活的各项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与人相处,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5)“爱科学、学探究”活动系列
通过观看影视片、参观科技馆、听讲座以及各种小探究、小创造活动,让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探究方法。
(6)“鼓勇气、练意志”活动系列
“二日营军事训练”、“YBA篮球比赛”、“活力无限自编操比赛”、“冬天里的一把火”、“单项王争霸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的勇气、顽强拼搏的精神。
板块七:提升综合能力的创新实践系列课程
1、课程特色
整合区域内的社会资源,调整课时安排,确立每周五为“创新实践活动日”,腾出半天,让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开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并举的素质教育创新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我的时间我做主”,倡导“让科学探究与课堂同行,让创新梦想与生活相伴”。
2、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包括八大类,简述如下:
(1)兴趣开发类:兴趣开发类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表达能力,结合学校原本开发的校本课程,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根据不同年级分层开展创新实践。
(2)社区互动类:充分开发淮海中路街道社区资源,授课教师以艺术、科技等项目的启蒙、普及作为授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校与社区共建互动。
(3)勤工俭学类:利用校内资源,例如图书整理,教学学具的制作等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机会。继续几项服务品牌的推进。
(4)社会实践类:继续与共建单位、区内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5)艺术欣赏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安排相关的艺术欣赏类课程内容,结合各大场馆开放时间、展出内容进行设计。
(6)互动讲座类:在学校原有的“少年讲坛”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教师讲坛”、“家长讲坛”等,为学生提供服务。
(7)世博特色类:除了开设“迎世博”相关礼仪课程外,注重英语口语方面的培养,为学生创设英语交流的互动空间,提高表达能力,学会待人接物。
(8)小初衔接类:与各初中校进行小初衔接的尝试,在课程内容上衔接,在师资力量上共享,尤其是针对五年级的学生,让他们一方面能够对初中学习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一方面对各初中的情况有初步印象。让五年级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空间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动手实践,积极动脑,提高综合素养。
3、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强调书本与生活相连,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依托学科教材,选择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内容来进行专题研究,生成课题;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来开展学习;活化文本资源,从书籍中吸取精神食粮,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广泛利用家长资源,开发具有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自由活动、陶冶情操、生发灵性。
六、优化课程管理,确保课程实施
(一)完善课程管理体制与制度
1、探索创新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同配合的课程管理新体系
为保证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三类课程的整体实施,促进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有效落实,加强各教研组、年级组和教师之间协调合作,我校力求通过三年规划的实施,逐步形成以教导处为主要执行部门,课程开发部和教学研究部为协助课程管理的两冀,各中层管理部门协同配合的课程管理体系。
校级层面负责学校课程建设的决策、规划,确定课程教学工作重点。中层各部门分工合作、明确职责,协同完成课程建设的具体部署工作,推进课程教学的常规管理工作,组织落实校本课程项目申报、实施工作,开展专题教研组织工作以及各项后勤保障工作。教研组和备课组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献计献策,及时向学校领导反馈情况,认真完成教研活动和校本研修活动。
2、有效增强年级核心小组参与课程管理的作用和实效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我校实行了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年级组管理功能的策略,建立了由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和党小组长组成的年级核心小组,统筹年级组内各项事务,保证各年级教育教学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既做好教学管理及教学研究工作,又做好组内成员的思想工作。年级核心小组成员的产生由全体教师民主推荐,校长室根据推荐结果和学校实际需要安排人选。
为进一步发挥年级核心小组参与学校整体管理的作用,为进一步完善我校课程管理体系,加强课程管理的执行力度,在实施课程建设方案的过程中,将逐步强化年级核心小组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教导处及各有关中层管理部门与年级组协同参与课程管理的制度和措施。
(二)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制度建设
进一步激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校本课程研发水平和教学质量,使我校校本课程更有特色,更有实效,经过三年的努力能再上一个台阶。
1、建立校本课程项目开发的申报制度
我校拟进一步健全教师承担校本课程的申报制度,完善申报流程,建立推荐和自我推荐机制,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鼓励教研组整合组内资源共同开发和承担校本课程,并创造条件促进跨学科教师团队的形成和发展。
2、健全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
依托我校“一组一品”的科研模式,在已有教学研究等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和措施的基础上,我校将进一步健全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的考核奖励机制,对成果优秀、成效显著的教师和教研组进行适当奖励,并将成果在校内推广辐射。
3、加强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的保障制度
加强队伍保障,进一步强加每个教研组参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的制度。加强教研保障,建立校本课程教研组,制定每个板块和系列的教师团队开展常规化教研活动的制度。加强资源保障,建立有关制度,采取相关措施,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聘请有条件的家长、社会人士等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
(三)提高具有校本特色教研模式的实效
1、优化“捆绑式”教研平台
为切实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校在教研组内采取了“捆绑式”策略,搭建了“捆绑式”教研平台。所谓“捆绑式”,就是把教师个体的教学成果和集体的教学成绩挂勾,捆绑在一起,以利于既提高整个教研组的教研水平,又鼓励每个教师积极性的发挥。这一方法试行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在今后三年中,我校将进一步完善“捆绑式”教研管理制度,发挥“捆绑式”平台的积极作用,增强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
2、完善“三三制”备课制度
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几年前我校实行了“三三制”备课制度。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从落实教学目标、关注备课阶段、使用教学手段三方面完善备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证明,“三三制”的备课形式,可以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有利于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为了保证三类课程的顺利和有效实施,我校将进一步发展“三三制”备课制度的运用与成效。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了教学目标点点有着落、备课过程次次有提高、教学手段种种有实效的新要求:
(1)教学目标点点有着落
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大纲,通过钻研教学大纲,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根据三维目标,认真研读教材,找准三个点: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并在教学中落实目标。
“知识点”即根据大纲进行知识点的梳理,绝不是单纯将知识要求进行堆砌,而应注意知识的衔接,要关注知识点在学生整个学习序列中的位置、要求、发展,乃至是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内容。
“技能点”即通过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去掌握相关技能。技能点分掌握和熟练运用两个层次,只有相应、足量的训练才能形成。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能关注收集技能点训练项目,随教学进度不断充实,并确保学生能熟练运用。
“情感点”即教师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体验,形成共鸣。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就要牢牢地把握住文本的情感点,挖掘内容的教育因素,德育内涵,进而提高情感价值,使学生获得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
(2)备课过程次次有提高
“三三制”备课既要求教师个人努力,又强调集体的力量,在共同的合作中,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每一位教师在备课时都会历经三个阶段,有第一次集体备课时交流研讨后点燃的智慧火花,有第二次结合班级实际,体现个性的优化教学过程,还有第三次在实践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后的反思,经过了这三次的备课才是成熟的备课,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3)教学手段种种有实效
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此我们把它分为传统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个性化教学手段。我校加强指导,使教师对有关教学手段的功能有鲜明的认识,引导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开展“教学研究月”综合教研活动
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研究月”活动已成为我校的传统。“教学研究月”活动就是在为期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全体教师围绕着研究的主题,选择适合本学科和自身特点的研究专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通过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水平。
在此基础上,我校将进一步丰富“教学研究月”活动的内涵,拓展“教学研究月”活动的研究范围,逐步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教研活动,让教师对学科综合有清晰的认识,具备大学科教学观念,加强学科间的有机渗透,形成学科整合的专题,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效率,增强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
七、探索科学评价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细化、完善教师工作卷宗式评价
教师工作卷宗是以教师个人直接参与为前提,按照评价内容要求,将反映教师工作业绩的相关资料积累、整理、归档,形成教师工作卷宗,每学期评价一次。评价方法包括教师自评、年级组教师的互评,以及学校教育委员会对教师的工作和专业化发展进行考评。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工作及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教师评价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在今后几年中进一步细化教师工作卷宗式评价的指标,探索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主观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特别是要加强对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完成各类课程任务的评价力度。同时,要将教师工作卷宗式评价与引导教师制定、实施个人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继续探索学生个性化评价方法
我校针对学生在学习、心理、生理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在评价方法上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如实行考试不限时、一试多卷选择性考试、一科多项选择性考试等做法,给学生一个从容应考的环境,减轻学生的压力和恐惧感,真正使学生得到心理减负。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学生个性化评价方法,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如何依据学生评价的综合、有效信息,对学校各类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进行合理的调整与更新。
(三)探索渗透情感因素的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方法
我校在开展“全面融入情感因素,系统构建完整教育”实践研究过程中,对渗透情感因素的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教师的教学背景和学生的发展特点都有较大个性差异,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应考虑教师的不同教学背景、教学风格及学生的个别差异。课堂教学评价要从学科教学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学生的参与以及课堂中的师生活动等角度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还要对教师将情感因素融合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适切度、有效度进行具体评价。因此,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渗透情感因素的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方法,有计划地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逐步开展此项研究,积累真实、丰富的评价案例,科学、客观地分析、解读评价所得信息,提炼总结正确的方法和规律,指导教师修正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