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 体验 感悟 发展
发布日期:2005-11-11
作者:
孩子,在许多人们的眼里最是天真无忧的。其实,这是种错觉,孩子们同样需要倾诉,需要将心中的烦恼发泄出来。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有一项非常独特的校本课程,也是对孩子成长十分有益,十分重要的一种校本课程——“情感教育课”,这是孩子们松弛身心、寻找理解和支持的地方。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是一所有近七十年历史的学校,位于上海市的中心城区。学校依托较浓厚的区域传统文化氛围,形成了良好的办学传统,具备了较好的办学基础和现代化的办学条件。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适合小学生发展特点的情感教育实施途径和操作方法,初步创出了一条以情感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新路。
探索情感交融的途径——开设情感教育课
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的“情感教育课”源于几年前上海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教授韩生廉在一次市政协会议上,提交的一份关于“上海应率先在中小学开设情感教育课”的提案。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一个长期获得成功的人,肯定在智商和情商方面能够很好协调发展。美国耶鲁大学的实验资料显示,在决定一个人未来成就的因素中,20%取决于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而80%是其他方面的因素,其中尤以情感因素为主。他认为应该从小培养中小学生如何控制冲动,摆脱忧郁,尊重他人情感,如何处置冲突能力等。这一观点和建议对学校领导有极大启示,他们立即决定将这个内容引入学校教育之中。
“情感教育课”安排在每周一中午,课时一般为20分钟,可酌情延长。情感教育课该怎么上呢?经过多次讨论,得出了一个共识:开设情感教育课首先是为了畅通学生宣泄的渠道,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不论什么形式,关键是要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取得学生的信任,给学生一个自由交流的环境,通过互助的方式,由他们自己来认知自己的心理情感问题。于是,由学生倾诉、互助为主的情感教育课应运而生。2001年4月9日,第一堂“情感教育课”在五(6)班和五(10)班同时开课了。下面是这两堂情感教育课的部分实录:
在五(6)班的教室里,孩子们在大队干部的主持下,热闹地进行着“一人吐苦水,大家出主意”的讨论。“有一次我在玩时,不小心打碎了花瓶,正巧妈妈那天心情不好,就顺势把气出在我身上。”“我明明在做作业,可是爸爸回来却不分青红皂白地训了我一顿,说我在开小差。”……每当一个孩子诉说委屈,全班同学都争着举手发言,说出自己能够帮助解决的办法。
与此同时,五(10)班的学生们正在讨论另一个话题:“遇到伤心事怎么办?”同学们有的说:“哭。大哭一场然后再来解决。”有的讲:“我去大吃一顿或大玩一场。这样,这件伤心事就会忘掉。”
两个班级的话题各不相同,但是每个话题,都是孩子们自己选出来的“焦点”。整个过程中,在场的班主任主要扮演“倾听者”的角色,最后才简单点评。
情感教育课的内容源于学生的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教育课上置身于真实的情境,讨论真实的事情,表达真情实感,敞开心扉,吐露心声。通过一段时间的情感教育,孩子们走过了“说套话”到“说心里话”的过程。对于情感教育课,同学们普遍表示喜欢,既让自己了解别人,也让别人全面了解自己。一位女生在谈到情感教育课后的收获与体会时喜滋滋地说,“我们时常会遇到许多不开心的事,比如父母的责骂,老师的偏心,同学的争吵,成绩的下降等等。以前都只能憋在心里,无处倾诉。现在有了情感教育课,能抒发了。更重要的是能听到来自同学们的安慰或鼓励,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心情自然就好了。”
同学们爱上这样的课,同时又渴望能让爸爸妈妈也来听听自己的心里话。于是,老师们又把家长请到了情感教育的课堂中。家长、孩子、老师“排排坐”同聚一堂,让家长倾听孩子们的“发泄”,成了周一午会课时的又一个亮点。
孩子们坦坦荡荡地发泄平日里积聚的委屈、不满、困惑,这让旁听的家长显得猝不及防。难怪一些家长面对孩子的坦诚会由衷地说:“本来我以为很了解你,其实我该更主动地接近你。”一位家长更是动情地说:“是孩子们的真诚感染了我,看到他们能这样毫不做作地宣泄,真的觉得生活很美好!”
老师认为,情感教育课上倾诉者和倾听者都是同龄学生,所以容易使他们实话实说,一吐为快。尽管有时讲不到点子上,或说不出多少理论,但对一个倾诉者来讲,能获得同伴的反馈和共鸣,在心理上已是很大的安慰了。情感教育课有助于孩子从小就能了解自我,激励自我,把小小少年的烦恼消灭在萌芽状态,以健康的心理积极地走向生活。不仅在同学间多了个直接交流的渠道,老师也能更多地掌握孩子们的情感动向,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
增强情感体验和感悟——情感教育向课内外全面渗透
情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有人就有情感,只要有生活就充满着情感。在学校教育中,情感教育不应当是孤立的一部分,非常狭窄的一部分。情感教育应当全面覆盖整个学校教育的时空,应当全面融化在整个师生生活的时空之中。因此,一中心的领导和教师清楚地意识到,情感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教育课的开设上。
2003年, 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全面注入情感因素,系统构建完整教育》课题被列为国家级科研项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情感教育课从简单的情感宣泄逐步转向更注重情感体验,更关注情感的健康发展;教育的主题和内容既注重从偶发事件中随机生成,又能恰到好处地进行更理性更科学的预先设计。他们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针对当前小学生在情感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已经上过的数百堂情感教育课进行总结分析,写出了数十篇情感教育案例,经过筛选提炼,归纳出若干板块和专题,作为情感教育分年级预设性教学内容。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教育。预设性教学内容在整个情感教育课中的比例约占50——70%,其余部分为生成性的教学内容,主要解决学生中的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
学校不仅致力于情感课的建设,还积极尝试如何使情感教育全面向学科教学渗透,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情感活动促进、优化认知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操作方法。文科教学中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创设情境,运用角色转换原理,让学生体验角色、评价角色、理解角色。理科教学中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模拟生活场景,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艺术学科教学中研究的重点是如何以趣激发动机,以美愉悦身心,把审美、陶冶、想象和学科技能训练紧密结合。
他们努力将情感因素渗透于学校的方方面面,营造以情感陶冶为特点的学校文化,创设了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和高尚情操的品牌活动。如“中国人过中国年,我爱我的中国节”、 “约会劳模”、“老少系列”等,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受到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的教育;“值日小校长”、“校园创意写话”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和服务意识。
提升情感发展水平——构建“情感场”
在取得一定实践经验之后,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不失时机地开始营造健康、积极的情感环境的实践研究。他们把这种环境称为“情感场”。
所谓“场”,是指某种充满空间和时间的东西,与它相反的是在一个时刻,只存在于空间—时间中的一点的粒子。磁场是一种场,它源于粒子的运动及其所带电荷的强度。他们把场的概念引进情感教育领域,提出了对情感场含义的理解,认为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场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环境。它是由师生群体通过各自的情感发散、交流,不断得到共鸣、共振,并不断增强其效应所构成的一种氛围。几年来,一中心小学的师生持之以恒地开展了营造“情感场”的实践,不断研究如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构成彼此依恋、彼此沟通、彼此理解、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情感氛围。
在学校的情感场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情感实体。许多个情感实体组成了一个群体,就像无数块磁铁共同构成了一个包容全体师生的“情感磁场”。这种情感磁场能时时处处引发每个个体内在的活力和潜能;每个情感实体情感的发生和变化也促进情感场的强化,每个个体之间的互动、沟通、共鸣、分享,不断增强情感场的效应,反过来,又使每个情感实体不断被激活,不断增强活力,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情感场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所有情感实体是个整体,师生共同形成的情感场的效应越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也越强。学校通过各种情感培育手段,促进情感场的形成,增强情感场的作用,使每个师生的情感在情感场中得到日益健康的发展。